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实现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视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是消除信息贫困,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我省目前存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匮乏,信息弱势群体数量庞大等问题,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民革贵州省委在今年初提出了《加快贵州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该提案由省政协办公厅转交主办单位省文化厅后,日前,该单位回复: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蒋兴华
统筹运用现有数字文化服务资源
为贯彻落实中央“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民革省委组织有关人士去年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了多次调研。
记者了解到,在多次的认真调研中,民革省委认为,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呈现了整体发力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我省各地立足于解决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低的问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大数据融合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但我省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较低,文化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实现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视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是消除信息贫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依然严重匮乏,信息弱势群体数量庞大等问题,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民革省委建议:
一重视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引导与创新。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移动服务等方面都应该成为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贵州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微信公众号的建立,使文化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及实践都是对大众文化服务的创新,文化服务从单一向整合化、由实体向数字化多样化方式发展。提高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的监管力度全方位落实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实现数字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等,争取为广大受众提供质量更高、种类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另外,还应加强对数字化设施的监管力度,对现有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为数字化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充分运用国家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方面相关的政策,通过统筹规划,有序组织,结合各地域文化背景与资源特色,积极构建有质量的数字资源库。
二,重视数字内容产业的扶持和引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网络和新媒体的数字内容大量生产,数字出版、数字音视频、数字报刊等各种数字产品从生产供应、传播推广和终端使用形成了一条较为全面的产业链,数字文化产业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资料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包含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学习、数位影音应用、行动应用服务、网络服务、内容软体及数位出版典藏等八大领域。数字内容产业包含的几大领域都可以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来源和供应源,其包含的数字内容或产品具有前沿性、丰富性的特点,可以满足更为广泛的数字文化需求。同时,重视建立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律,协调版权保护和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革除政府“办文化”弊端、以市场机制和手段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2012 年文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一是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引导、鼓励的政策措施,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精神激励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用完善健全的政策措施保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应大力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文化领域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有利于动员和聚集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搭建人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平台,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外部动力。第三,政府管理的公共文化资金、资源、项目向文化非营利组织开放,开辟文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培育造血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三、有计划地整合现有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应灵活应用相应措施,实现各地区、各阶层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建出覆盖面积广泛、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技术先进、稳定性强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灵活应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行不断优化,大创建互动式文化服务环境,增强人机交互性,提高受众的参与性。最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地区资源采集与整合的力度,积极主动加强与组织、信息产业、科技部门的合作,不断充实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资源库,使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与时俱进,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加强各地区资源采集与整合力度
记者采访得知,民革省委《加快贵州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经省政协办公厅转交主办单位省文化厅后,日前,该厅根据提案所提建议,逐一进行了回复:
一、关于重视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引导与创新。贵州数字图书馆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开通。作为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中较早探索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之一,是国内第一家全省范围免费开放的数字图书馆,是国内唯一采用“IP+账号”向全省公民提供数字资源免费服务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是国内第二家开通区域性数字资源整合服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升级扩展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每一位公民在全省任何能上网的地方,登录贵州数字图书馆的门户网站,都能免费获得数字资源的查询、浏览、下载、原文传递和知识导航等服务。贵州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有效地拓展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传播范围,充分发挥了数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仅改变了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严重短缺和服务手段落后的局面,更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关于重视数字内容产业的扶持和导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面,我省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省级财政配套。截至目前,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3个多亿元。运行保障经费方面,省财政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省中心的运行保障经费是每年80万元。各级支中心和基层点的运行费用按照财政部和文化部相关文件规定,图书馆、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免费开放经费中包含文化共享工程运行经费。资源建设经费省中心按照实际情况向国家中心申报,2012年是500万元,2013年为600万元,2014年为440万,2015年为191万。同时也将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但需要长远的打算,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下一步我们将慎重考虑。
三、关于有计划地整合现有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我们将灵活应用相应的措施,实现各地区、各阶层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建出覆盖面积广泛、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技术先进、稳定性强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应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行不断优化,创建互动式文化服务环境,也将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地区资源采集与整合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