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07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09

因地制宜助攻坚 资源整合促脱贫

——省智力支边办赴安顺市考察调研侧记

□侯军安

  “让农民能跟随企业发展一起致富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发挥地方优势产业,助推扶贫攻坚……”

  “旧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正适合走旅游扶贫的路子……”

  “脱贫攻坚除了需要外来帮扶,更需要贫困地区自强自立,培养自身的造血能力……”

  8月2日,全省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结束之际,省智力支边办主任王梅率队前往安顺市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西秀区轿子山镇无公害韭黄产业示范园、旧州古镇、平坝县乐平镇塘约村,考察当地多样化攻坚扶贫的经验。

  优秀的精准扶贫项目

  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是贵州省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总用地面积6000余亩,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500亩,其中湖面面积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220万㎡,总投资200亿元,是与大扶贫、大旅游紧密联系的重点项目,是安顺市以县为单位投资最大、进度最快、特色鲜明的项目。

  8月2日下午,考察组的第一站就选在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走进园区,满眼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工人们的建设热情丝毫没有因为午后的炙热阳光而减退。远处一幢幢高大的场馆、厂房拔地而起,一个国家级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已初现气象。

  考察组一边关注着园区内的一砖一瓦,一边听取着有关负责同志对产业园的情况介绍。当听到兴东大健康产业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成产业基地+农户的循环经济圈,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共同发展;还将部分异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放在项目周边,解决移民就业和自身发展问题时,王梅说到:“作为“秀水五股”精准扶贫模式与理念的“升级版”,这样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健康产业园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精准扶贫项目,让农民能跟随企业发展一起致富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做大做强产业扶贫项目

  8月3日,考察组一行来到西秀区轿子山镇,了解该镇无公害韭黄产业示范园项目进展情况。

  2017年初,在省政协副主席黄家培的指示下,省智力支边办收集了全省各市、州智力支边办年内的重点帮扶项目,选择其中发展条件成熟,前景远大的项目给予协调支持,其中,西秀区轿子山镇的无公害韭黄产业示范园项目格外引人瞩目。该项目依托当地悠久的韭黄栽培历史,抛弃现在广泛采用的毛毡覆盖法,回归传统覆土种植,并在栽培过程中实现了全程无公害化,辅以先进的冷链保存运输技术,出产的韭黄品质高,口味好,已占据安顺市韭黄市场30%以上。同时通过村社一体化管理,该项目已将全村的贫困户全部入股到合作社成为社员,基地内的用工也优先录用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分红,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经过详细了解和多方论证后,黄家培力主为该项目联络扶持资金100万。

  此时的示范园,放眼望去一边是长势喜人的韭菜一眼望不到到头,一边是园区厂房建设如火如荼。考察组一行深入田间,向正在为韭菜培土的农民们了解韭黄的生产细节,看到农民正用泥土覆盖韭叶根部,王梅欣喜地向同行人员讲解:“以前我小时候,韭黄就是这样种出来的。这样种出来的韭黄不止脆,还有特别的香气。”。

  王梅总结到:“安顺的蔬菜种植历来名声在外,把蔬菜种植做大做强就是很好的产业扶贫项目。这个无公害韭黄产业园就是很好的例子,生产技术易学,贫困户能很快得到实惠。为发挥地方优势产业,助推扶贫攻坚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走旅游扶贫的路子

  结束轿子山镇的考察,考察组立刻驱车赶往安顺市全域旅游规划的核心地带旧州古镇。

  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旧州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作为安顺市“黄龙屯格”全域旅游规划的支点之一,古老的旧州正日新月异,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依托古镇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旧州选择了一条发展的特色路径,通过就业、入股、销售特产、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等多种方式,把贫困户挂钩在特色发展路径上,通过发展民俗乡愁旅游精准挂钩的贫困人口已近两千人,当地实现脱贫的人口中80%是通过旅游扶贫实现。同时,旧州还把异地搬迁和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安置旧州龙潭异地搬迁群众1500人,不止确保贫困户搬得出,还确保贫困户稳得住、能致富。农旅不断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幅农村发展的新画卷。眼下,旧州镇正在打造花旅与果旅、药旅与茶旅、粮旅与菜旅等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民俗体验,美食特色产业链发展,实现全镇贫困人口、移民与旅游产业全过程挂钩,依托旅游资源实现全镇脱贫。

  看到旧州在农旅一体化推进贫困人口脱贫的成绩,王梅高兴的说到:“我的家乡就是安顺,小时候也常来旧州游玩,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街边水渠里的水还那么清澈。旧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正适合走旅游扶贫的路子。通过农旅融合,使农民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致富,同时还可以保护旧州珍贵的古建文物,这样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培养自身的造血能力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这是轰动全中国的《塘约道路》一书导言里的一段话,塘约这个小村庄,做出了全国瞩目的大事业。

  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就选在平坝县乐平镇塘约村。三年前,塘约还是二类贫困村,但短短三年时间,它就实现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变。如此巨变,吸引着考察组深入研究塘约村的方方面面。

  看着塘约村的今昔巨变,听着讲解员对塘约村蝶变的详细讲解,考察组一行不时对巨变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村干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略的智慧和集体化后塘约村迸发的活力,考察组表示由衷的赞叹。王梅表示,塘约村的蝶变之路值得所有贫困地区学习借鉴,脱贫攻坚除了需要外来帮扶,更需要贫困地区自强自立,培养自身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