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野生蔬菜种植作为喀斯特地区
农村精准扶贫重要产业进行培育的建议
□王茂爱
野生蔬菜是指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其根、茎、叶或花果等器官可供食用的野生和半野生植物或天然分布、自然生长、未经人工管理驯化、可作蔬菜食用的植物,是重要的食用野生植物资源。
今年,我在工作调研中去了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发现由于原来种植的金银花被更名为山银花后市场行情不好,现在他们改种植铁皮石斛了。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风趣地说,石斛需要附着在石灰岩上面,就怕不是喀斯特地区。因为市场前景好,村民们很自觉地种树,保护生态,以营造石斛所需要的苔藓生长环境。在异地扶贫搬迁中,这里愿意搬出的不多,因为种点石斛养点鸡,都有点收入。当问及石斛毕竟市场容量有限,一旦种植得多了价格肯定会下滑产业会萎缩又将怎么办时,朱昌国毫不犹豫地说,这样的环境很适合野生蔬菜生长,可搞野生蔬菜种植。野生蔬菜的消费量只会越来越大。无独有偶,到了邻近的敬南镇,书记告诉我,该镇海子村正利用本地山大坡广的特点,与龙头企业鸿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带动精准扶贫户规划发展野生蔬菜种植。规划100亩示范点,带动农户种植野菊花(蔴蒿菜)、刺五加、灰灰菜、野韭菜、薄荷、折耳根、椿芽、洋荷等特色山野蔬菜,参与种植的精准扶贫户,预计依托该项目每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
两件事给我深刻的启迪:野生蔬菜种植可否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呢?经向专家了解和查阅资料得知:我省喀斯特地貌造就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热、水结合,繁衍出非常丰富且适宜生长的生物资源,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植物在贵州几乎都能生长。如在食用野生植物中,有藻类植物、地衣类植物各2种;真菌类植物241种(如牛肝菌、鸡枞、金针菇、蘑菇);蕨类植物9种;陆生种子植物410种(其中,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的有栗类、青冈子类、胡桃、刺梨、香椿等200余种)等等。其中通常称为野生蔬菜的有300多种,分布全省各地,绝大多数无污染,鲜嫩可口,风味独特,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被称为“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倍受人们青睐。
因此,我认为,我省应把野生蔬菜种植作为喀斯特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理由是:
一、我省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3%,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61.9%,石漠化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12.8%,这么广袤的面积和众多的农村人口,脱贫问题不可能只靠异地扶贫搬迁解决,还得靠山吃山。
二、在贵州,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主要是指人口超载,而不是不适合人居。根据贵州气候、土壤等条件,只要不过度开发,完全不适合人居的地区只是极少数狭小区域。
三、贵州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基本上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技能单一,离开农村到城镇里,就业难度大,工作生活都难以适应,如果长期没有稳定门路和收入,就会造成新的更大的靠低保为生的城镇贫困人口。所以,农村人口脱贫主要 还得依托农村,依托农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四、由于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狭小的喀斯特地块里也适于野生蔬菜生长,它们的生产周期短,可再生,因而海量支离破碎地块同样能产出海量产品,创造巨额效益。
五、野生蔬菜种植走的是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路子,无需也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成本低,管理相对简单,但需大量人力,因而会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一条新路。
六、野生蔬菜种植经济效益好。以兴义市野生蔬菜为例,现在价格普遍是普通蔬菜两倍以上,有的高于肉价。如常见的折耳根亩产一般可达4000斤,收入可达6000元;野菊花(蔴蒿菜)亩产可达5000斤收入可达6500元。同样的市场消费量,能产生两倍以上经济效益。因此,只要服务跟上,野生蔬菜种植易于培育成大产业。
七、野生蔬菜具有无污染,鲜嫩、清醇、芳香的特点,营养价值普遍高于普通蔬菜,大部分野生蔬菜药食两用,还是保健食品,深受人民群众青睐。目前,全国野生蔬菜日投放量仅10吨,还不及一个小城市居民蔬菜日消费量,且国内市场年需求野菜为300万吨。可以讲,只有野生蔬菜取代普通蔬菜的市场,而不可能出现普通蔬菜挤占野生蔬菜的市场。因而野生蔬菜种植市场空间巨大并可持续发展。
八、在贵州喀斯特地貌中种植野生蔬菜,可一次种植、多年采收,可有效保护土壤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绿化荒山,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为此建议:
第一,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农委等部门将将野菜种植纳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及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作为重要产业,进行科学规划,给予重点支持。重点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相关栽培技术研究,在保持野菜原有野性和野味的前提下,进行引种驯化、人工栽培,为野菜的集约化、产业化提供技术。从品种选育、技术跟进、物流冷链、产业标准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培育完善。同时政府应该倾斜支持野生蔬菜的科技创新,要增加对野生蔬菜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包括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对野生蔬菜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改良利用,发掘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基因的资源,为野菜产业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第二,出台相关政策,有计划地对野生蔬菜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野生蔬菜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造成野生蔬菜资源的枯竭,同时也可以使野生蔬菜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因此,既要提高对野生蔬菜资源的利用率,挖掘尚未开发的野生蔬菜资源,提高花色品种,同时也要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对野生蔬菜的综合利用研究工作,最大化地提高对野生蔬菜的利用率。特别是要按照优质农产品种精细农业要求制定种植规范,乡镇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联动,加强野菜种植全过程技术管理,确保良种良法配套,确保无公害绿色有机。
第三,提高野生蔬菜加工水平,增加野菜的附加值。提高野生蔬菜精细加工水平,形成野生蔬菜的相关产品,包括野菜汁、野菜粉等。加大野生蔬菜深加工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野菜资源,比如从野菜中提取天然色素、香料、甜味剂等。根据野生蔬菜资源分布零散、具有一定地方性的特点,开发出“名、优、特、新、稀”的产品,形成地方特色,可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全面增加野生蔬菜的附加值。
第四,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切实落实“三变、四化”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保证农户种植的野菜有销路和收益。同时,农户可以将承包土地作为资源入股企业,企业以分红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第五,注重野生蔬菜市场的培育品牌化战略,省商务厅将野菜纳入我省电子商务主推品种,通过农村电商平台、“黔货出山”等平台推动野菜走出贵州。特别是重视利用泛珠三角省区协作和对口帮扶,与港澳及广州、深圳等地商贸企业建立紧密协作,把贵州野菜种植作为这些地方的优质菜园来打造。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