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0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04

晚明重臣思州府郑逢元生平纪略

□张维军

  郑逢元(1613-1689),晚明贵州思州府人,即今岑巩县大有镇茂隆村人。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晚明崇祯、永历二帝都十分倚重的大臣,永历帝曾授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郑逢元忠君爱国,朝暮勤王,胸怀韬略,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鞠躬尽瘁,力挽狂澜。明朝灭亡,满清经略洪承畴和平西王吴三桂都十分看重郑逢元的雄才大略和为人气节,强劝他出仕做官为大清效力,被他坚决拒绝。郑逢元晚年出家归田,隐居老家岑巩,孝事老母,念佛度心,著书立说。后人称赞其“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德功并立,忠孝两全。可谓黔楚之芳型。”

  英雄少年,“慨然有经济之志”

  郑逢元祖籍山东东昌,一世祖郑忠在永乐初年以军功授贵州平溪卫(今贵州玉屏县),世袭指挥使。郑逢元系郑忠九世孙。

  郑逢元幼年时即已与众不同,对父母天生有孝顺之心。一次,他父亲生病,郑逢元显得尤其忧愁悲伤,四处寻药,乞求神灵保佑。他极度哀伤悲痛的样子,也许是感动了神灵,竟然在梦中得到启发而找到良方治愈了父亲的疾病。郑逢元入学读书时,“慨然有经济之志”,他的操守德行成为诸生的榜样。

  幸运的郑逢元从小就得到了贵人熊明遇的赏识。熊明遇,字良儒,号坛石,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元年官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天启五年(1625),被宦官魏忠贤党所陷,谪戍贵州平溪卫,历时三年。崇祯元年(1628)返京,任兵部侍郎,晋刑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在平溪卫,熊明遇初见郑逢元时,对他的言行感到十分惊异,认为他是公卿一类辅佐帝王的人才。熊明遇决定对其进行好好栽培,平时与郑逢元经常谈论诗文,显得亲密无间。

  崇祯六年(1633),郑逢元参加贵州乡试中举人,时年20岁。后视远赴京城考试做官是对父母不孝,为了赡养父母双亲,于是中断学业,在就近的务川县做了教谕。在给诸生讲课时,纪律严明,奖勤罚懒,师道尊严,育才有方,培养了大批栋梁才俊,声名远播,因而获得地方督抚官员的赏识和举荐。

  崇祯十年(1637),土贼纷起,战火烽烟烧遍湖广。思州府交界处,辰州、沅州(湖南怀化、芷江)一带,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攻打官府,攻城略地,势不可遏。湖广巡抚王聚奎为讨逆安邦、挽回残局,特以乱世急需重用人才之故,上书朝廷举荐郑逢元,破格提拔他出仕衡州(湖南衡阳)同知,协助知府平息动乱,加强社会管理。

  扫平众乱,获赞“保黔第一功”

  郑逢元走马上任,审时度势,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武艺高强之人选拔出来充任士官,儒学才高之人选拔出来充任训导,积极加强乡勇训练。不出半年之久,郑逢元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对招抚不从的匪患,“扼要设伏,悉扫平之”。才上任一年,“辖境一带尽平余孽,地方安宁”。时有官员汇报说,当时的局势,要不是郑逢元举兵镇守,整个湖南早已被叛军所占领了。从此,郑逢元名声大振,不久获得朝廷重用,提任衡州知府。

  崇祯十四年(1640),张献忠率部进兵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大司马王应熊屡次设法,想把郑逢元调至四川讨伐张献忠。作为新上任的同乡湖广总督何腾蛟(贵州黎平人)又以爱才惜才之故,特批军政书云:“楚才而蜀用之,恐为识者鄙。衡非元守,则全楚悉为贼矣!”何腾蛟为阻止郑逢元外调,不仅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而且还不断举荐郑逢元,又让偏抚李乾德不断上报郑逢元不断取得的功绩。

  崇祯十六年(1643),明朝廷升任郑逢元为监军副使加参政,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务。郑逢元感激涕零,知恩报国,与各郡将领齐心协力,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或围剿或安抚,一举全部荡平所有叛乱,保障了西南一方安宁。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政治中心开始南移。

  此时,熊明遇官复原职,任兵部尚书,总调度大明军队力保长江南北两岸诸省份。三年之间,南明小朝廷走过三朝。郑逢元也在官复原职的熊明遇的安排下,进入南明朝廷的中枢神经。特别是在湖广总督何腾蛟大军的庇护下,郑逢元始终周旋于农民军、大明朝叛军之间,把“剿灭安抚”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平定了一起又一起的叛乱。

  这年秋冬,一查姓和尚从辰、沅州冒出来,至平溪卫(今玉屏县)称弘光帝(1644-1645)。以南寺做行宫,设铺座,置官吏,出入警,蛊惑民众数万人,一时地方骚乱不宁。查姓和尚还手笔一令,派使者遣送给郑逢元,要给他加官晋爵。郑逢元心知肚明,弘光帝在应天(南京),另外三个朱姓后人都在大明军队守护的江南一带,怎会逃难至此?郑逢元反复斟酌,加以仔细调查,确实弄清查姓和尚实属冒牌货。郑逢元果断斩使焚书,一面向滇黔督抚汇报情况,一面会合湖南各郡将领,迅速出击,一举平息骚乱,并将妖僧活捉斩首示众,地方民众终于恢复了宁静。

  隆武元年(1646)四月,郑逢元督军平定一起叛乱,升为太仆寺卿(从三品)。

  永历元年(1647)正月,清军南下,势如破竹,江北大本营大部分地区失守,永历帝迁都桂林,定蛮伯刘承胤具疏迎驾。三月,永历帝驾幸武冈,以岷府为行宫。进封定蛮伯刘承胤为武冈侯。以贵州总督李若星为吏部尚书;太仆寺卿郑逢元升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总督滇黔楚蜀粤五省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方便行事。四月,召郑逢元监督羽林军,转太常卿(正三品)。

  郑逢元朝暮勤王,鞠躬尽瘁,不遗余力。督师张同敞上疏,以“保黔第一功”等极尽赞誉之辞举荐郑逢元,朝廷晋升郑逢元为尚书左都御史(正二品)。

  智斗反王,里应外合誓死忠君

  永历四年(1650),孙可望据黔称秦王。当时,余庆属孙的势力范围,孙可望欲招揽南明的文武众将为己用,他多次盛邀兵部右侍郎郑逢元。

  不久,作为先行官的郑逢元与父母一道途径余庆时,其父病亡卜葬于余庆县城南,奉母居蒲村。孙可望强迫起用郑逢元为官,郑逢元婉辞以书云:“绝裾请缨,温太真之后悔何及;依刘为命,李令伯之陈情可怜。”郑逢元又书《王命论》借以讽喻,孙虽怒其所为,但又惧其声望,而未敢明目张胆地加害。

  郑逢元与母亲居住在蒲村期间,见当地土地肥沃,并有小溪从中淌过,便在此脱掉官服,化作布衣,耕种劳作,闲时打探朝政。郑逢元认为南明虽已失去大半壁江山,但还有四川、贵州、云南,并非气数已尽,只要稳住西南,意欲辅佐永历东山再起,寻求光复山河的良机。

  永历六年(1652)二月二十三日,广西被清兵占领,永历帝在孙可望的安排下,迁都贵州安龙县,把南明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永历迁都安龙后,得知郑逢元及其好友钱帮芑隐居蒲村,便特召两人恢复原职,郑逢元和钱帮芑走马上任,郑逢元任右都御史(正二品),调和大西军首领孙可望联明抗清。钱帮芑还是右佥御史(正四品),巡按贵州。

  本来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是联明抗清的,可是孙可望多次上书南明朝廷,请封秦王,朝廷仅封公爵。拥兵20万的孙可望一门心思要弄到一个秦王的封号,决定再派使臣前往安龙,同时连续上书朝廷请封,经永历帝同意,决定封孙可望为平辽王,属于二字王,却不是孙可望希望的一字王。迟迟得不到满意的封赏,就自封秦王,在贵阳建宫,并自设六部。

  南明朝廷急派兵部尚书程源、都察院右都御史郑逢元前往贵阳,调和南明与大西军之间的矛盾,希望大西军联明抗清,当程源和郑逢元来到贵阳孙可望的驻地后,孙就把两人看守起来,不让其回安龙。程源和郑逢元以南明大局为重,希望通过日久的劝解,调和孙可望与南明之间存在的隔阂,同仇敌忾,一致抗清。他俩忍辱负重,表面上依从孙可望,实则忠心于南明朝廷。

  孙可望没有想到,郑逢元做孙可望的工作虽成效不大,但钱邦芑已经说服李定国率步骑8万人出粤、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破桂林战衡州,使得“清军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被暂时扭转。

  李定国名望越来越高,孙可望变本加厉,挟持永历帝,软禁郑逢元等大臣。李定国顾全大局,被迫率军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活动。孙可望密谋篡位,加强朝廷文臣武将的控制。随后制造了震惊南明朝廷的“八大臣”惨案。

  永历十年(1656),被孙可望控制的永历帝被李定国迎接到云南昆明,在脱离了孙可望的控制之后,永历帝在昆明放回孙可望的家眷,南明朝廷仁至义尽,极力联合孙抗清,最终无果的情况下,程源、郑逢元、钱帮芑等被孙可望软禁明囚的南明忠义之仕和将领里应外合,将跋扈自雄、阴谋篡位的孙可望一举击败。孙可望投清。

  永历十一年(1657),被软禁的程源、郑逢元,被关在大兴寺的钱帮芑随同文武百官一同前往昆明,面见永历帝,论功行赏。郑逢元升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正二品),吏部尚书属于六部当中排在首位的要职。

  皈依佛门,忠孝两全志难酬

  永历十三年(1659)春,吴三桂攻入云南。晋王李定国指挥南明军队血战磨盘山,损失惨重,再无力发动大规模作战。不久,李定国护驾永历帝遁走腾越州,再逃入缅甸,南明朝文武百官如鸟兽散。

  永历十五年(1661)冬,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引渡永历帝回云南昆明。次年四月,永历帝朱由榔与其子朱慈煊在云南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统治灭亡。

  永历十六年(1662)初夏,郑逢元结束云贵川的漫游生活,入云南宝台山出家为僧。郑逢元引屈原《天问》,从上古数至现在,问及自然、社会、人生,规劝统治者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故自云“天问和尚”。平西王吴三桂知郑逢元取名“天问和尚”,实为忠君爱国之意,就派人接他到昆明做官,被郑逢元严词拒绝。

  康熙十二年(1673),大清经略洪承畴多次强请郑逢元出山做官,“以佐维新”。郑逢元以自己是明朝故臣为由,大义凛然,坚决不肯再出仕。竟然穿着黑色僧衣不远千里归隐田园,返回思州府老家孝养老母,事佛度心。以陶渊明自居杜门不出,门生和官场旧友都难得见到他一面。

  当时,郑逢元老家茂龙塘有一名寺叫天罡寺,住持崇拙和尚为欢迎天问和尚归来,除请他改天罡寺为“天安寺”外,还特意将“天安寺”修缮一番。为此郑逢元作《募修引》以记之云:“今崇拙和尚既修天安寺,又修水月庵两处,疲于奔走,余以古诗笑之曰:‘汝既出家还扰扰,何以更得使人休。’崇拙和尚曰:‘贪者僧家所忌,若功果之事,不妨多也。尚得如众施主之愿,云乎哉。’夫立心如此,我知浮屠之合天矣,敢不毅然搦管,以成厥志?”

  归田时,郑逢元年已六十岁,其母八十多岁,孝养十余年,直至老母去世。虽然归隐田园,但郑逢元却一直关心民生疾苦,抨击官场黑暗,为黎民百姓呼吁呐喊,写下大量诗词歌赋、碑记铭文,有《谷口集》等传世,可惜十不存一。其间,郑逢元为平溪卫撰写《平溪卫志》一部,为今贵州省铜仁地区玉屏县第一部地方志。

  康熙十四年(1675)清明,郑逢元再次赴余庆县给亡父上坟,心境凄切,落笔成殇。写下《由思州过余庆告坟》长诗,以总结自己一生的轨迹。诗曰:

  一见坟茔倍惨然,此番风景不如前。

  滇山楚水三年梦,子意臣心两地牵。

  国难不堪推灶尹,乡音常自叩筳篿。

  半途未遂从龙愿,逆旅恒惊逐鹿言。

  宦念久灰蒙主眷,禅心未了结僧缘。

  绨袍恋恋犹承友,华发萧萧强去颠。

  日望白云愁跛鳖,夜弹红血共啼鹃。

  高明倾倒犹舒意,俗鬼揶揄亦哽咽。

  未死一身皆是罪,开言半句总成諐。

  空囊虑仆饥无力,持钵于人苦更煎。

  神鼎已迁无死所,玉门终愧有生还。

  含元远瞩悲愁草,凝碧遥看晃野烟。

  残齿已经高犬马,微躯焉敢薄乌鸢。

  山阳县里空闻笛,花萼楼中独听埙。

  靖节有心培柳舍,东陵无计觅瓜田。

  兼山号道思元晦,天问名僧仰屈原。

  中立未能娱绿野,茂先何以梦琅嬛。

  时将毫帛参迦舍,或念中黄叩偓佺。

  尹谷仓忙行冠礼,钟仪颠沛奏南弦。

  家人远仆坟前石,稚子昏除壁上联。

  事业未亲崖海上,精神常在鼎湖边。

  也知人事全无定,岂独天心不见怜。

  黄壤未知王氏腊,青词犹写义熙年。

  潸潸更触伤心事,顶上僧伽易进贤。

  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逝。随后,兵败如山倒。

  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爱妃绝代佳人陈圆圆为保全吴三桂遗脉,携带吴三桂两个年幼孙子自昆明而来,悄悄隐居思州府龙鳌里马家寨。

  陈圆圆在昆明出家时,法名寂静,与天问和尚郑逢元有交情。陈圆圆的大智大美受到郑逢元的赏识敬重。隐居期间,出于对陈圆圆的安全考虑,郑逢元引导陈圆圆在思州天安寺出家,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陈圆圆去世。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郑逢元在家病逝,终年76岁。葬今岑巩县大有镇茂龙村塘北象形坡山腰,其墓尚存,堆土较大。其碑文残缺,仅见墓前石碑铭“……兵部尚……”三字,墓前还有三米高石华表一对。

  后人对郑逢元的一生功德忠孝赞誉极高。清康熙《思州府志》载府学教授黄嘉谷撰写的《郑逢元传》云:“生事葬祭,足为世法,其生平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思州府志》载督学院张批郑逢元是“德功并立,忠孝两全。可谓黔楚之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