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20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01

铭记老区历史 弘扬老区精神 助推老区发展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


□贵州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人民军队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相伴而生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形势下,创建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伟大抉择。贵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0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先后创建了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老区的重要板块。今天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的时候,回顾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重温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建立的历史功勋,对于弘扬老区精神,扎实推进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充分认识贵州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热爱老区、情系老区、助推老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贵州老区的创建是同人民军队的初建和成长,同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和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一、 它是全国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西南边陲产生了重要的革命影响。

  1930年4、5月,在广西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红八军先后转战贵州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一带,最早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点燃了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随后,中共右江特委和红军右江独立师(红七军二十一师),领导滇黔桂三省边区苗族、布依族、壮族等各族人民创建了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这是继左右江根据地后,我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边区各族人民开始懂得什么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认识到以新老军阀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点燃在滇黔桂边地区。根据地军民在长达数年的斗争中,数十次反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扩大了革命影响。

  第二、 它为一度遭受挫折,艰苦转战的红三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从而重新获得生机,并与红六军团会合实现了战略格局的转换。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由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在洪湖、湘鄂边接连失败后,决定进军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1934年5月,红三军进入黔东,6月中旬,在沿河枫香溪(今属德江)召开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在沿河、印江一带开展苏维诶运动,创建革命根据地。7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特区革委会成立后,开展了以土地革命、巩固政权、发展武装、粉碎敌人进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根据地军民多次粉碎了川湘黔军阀的围攻,到9月,苏区已拥有印江、德江、沿河、松桃、江口、石阡及四川酉阳等广大地域,红三军自身也得到休整发展,地方武装发展到4500多人。在红三军创建黔东根据地的同时,由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西征转战至贵州,10月下旬,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黔东根据地的建立,使连受挫折、艰苦转战的红三军获得了一个宝贵的休整时机,成为红三军由挫折走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为一路西征、倍偿艰辛的红六军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落脚点。两军会师后,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结成了一个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战略突击力量,孕育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诞生。此后红二、红六军团共同行动,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三、 它为党和红军起死回生、转危为安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空间,成为中国革命由频临绝境到走向胜利的转折之地。

  由于“左”倾路线错误,红军未能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于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在“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迭连失利,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损失极为惨重,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此时蒋介石已察觉到了红军转移的路线和意图,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千钧一发关头,在毛泽东力主下,红军转兵贵州。1934年12月入黔后,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再否定了“左”倾领导人去湘西的意图,确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根据地。1935年1月6日,红军攻占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和红军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了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下,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出奇制胜,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一面打仗,一面开展地方工作,在遵义、湄潭、桐梓等县建立了县级革命委员会或苏维诶政府,以及50个区、乡苏维诶政权,组建了数支红军游击队及20多个区、乡革命武装,建立了“遵义赤色工会”、“绥阳县农民协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形成了以遵义为中心,范围达10余县的黔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有力配合、支援了红军的军事行动。

  活动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红六军团,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于1935年11月开始战略转移重入贵州。1936年2月初,红二、红六军团到达黔西县,决定在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川滇黔新苏区,同时决定成立中华苏维诶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中共川滇黔省委。随后红军攻占大定、毕节,建立了大定、毕节党政组织以及8个区级、95个乡村苏维诶政权,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八堡苗族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成立了“抗日救亡委员会”、“分田土改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在根据地军民的支援配合下,自2月下旬开始,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与敌人在乌蒙山区展开回旋战,打破了敌人的围攻。3月底,红二、红六军团根据红军总部的指示和全国的革命形势,离开贵州,开始以北上抗日为目的的战略转移。

  第四、它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先行实践者,为党的民族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工作是党在贵州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三军入黔后,湘鄂西中央分局“要求党用最大的力量去建立苗族中的工作”。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苗族问题决议》,制定了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通过红军中的政治工作,把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传播给少数民族群众,启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阶级觉悟,使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红军是“干人”的队伍,从而积极的投身到革命中去。红二、红六军团在建立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还帮助地方组建苗族独立团,建立少数民族革命武装,组织动员少数民族群众起来参加革命。依托革命根据地,在实践斗争中,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起来,成为各级党政军组织的骨干力量。

  第五、它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是在中国革命处于困难的情况下来到贵州的。红军所到之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使各族群众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红军的道路是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道路,党、人民军队与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红军打仗为人民,人民群众竭尽全力支援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全省有2万人参加红军,1万人壮烈牺牲,30万人支前,2万名群众惨遭敌人杀害。老区人民为革命提供了大量的银元、粮食、衣物等,这对当年“人无三分银”的贵州老区人民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第六、 它在党和红军的英勇奋斗中孕育和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

  党和红军在贵州的斗争,英勇豪迈,经典频出。特别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先后召开了决定党和红军生死存亡命运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苟坝会议,举行了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毛泽东军事生涯得意之笔的经典战役,从中孕育和产生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而今迈步从头越”等充满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长征精神,孕育和产生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孕育和产生了“爱党信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生死相依”的革命老区精神。党、红军和老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建树的光辉业绩和培育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弥足珍贵,永远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和老区脱贫攻坚开发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做好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评价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高度重视老区的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深刻论述了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弘扬老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

  (一)老区精神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而产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老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党的宝贵财富。正是这种精神支撑和伴随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和理想的彼岸,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老区精神是党和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人民群众同敌人的浴血奋战中和创建发展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爱党爱国、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为主要内涵的革命精神和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优良作风。它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它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它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它是一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排除万难、砥砺奋进;它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是一种勇于创新的思想品格,与时俱进,敢闯新路。

  (三)弘扬老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我省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大部分革命老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全省列入国家革命老区连片开发的贫困县有52个,其中国定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26个,35个县分布在国家划定的武陵、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方。可见我省老区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实现同步小康目标面临严峻挑战。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就不是完整的全面小康,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完成这一历史责任,就要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把老区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锲而不舍地抓好脱贫攻坚,切实担当起老区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

  (四)践行老区精神,做好老促会工作。老促会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法侓性都非常强,做好老促会工作必须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和“无私奉献、夙夜在公、开拓创新、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植根于民、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老促会精神,按照“严守法律法规、严格工作规范、严肃组织纪律”的要求,依法治会、从严治会、形象立会,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应有的素质能力做好老促会工作,确保省老促会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作出新贡献

  今年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召开和建军90周年,也是确保五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之年。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和老区脱贫攻坚开发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老区工作的根本遵循,大力传承和践行老区精神,在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中积极作为,切实担当起老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一要强化服务老区建设的使命担当。今年我们党将隆重召开十九大,接下来还将迎来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促会的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与党和国家的大事喜事高度汇聚,与老区建设发展重要历史机遇期高度契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区建设的指示要求,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充分认识到,推进革命老区建设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是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以强烈的“饮水思源”和“反哺报恩之心”,把推进革命老区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装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多做一些老区所需、百姓所盼、自己所能的事情。

  二要持续用老区精神激发活力动力。老区精神蕴含的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着凝聚共识、坚定信念、催人奋进的作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同样需要老区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省老促会要在宣传老区光荣传统、宣传老区革命故事、宣传老区精神风貌等方面积极作为,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图片展等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及互联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老区的革命历史和老区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老区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大力宣传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新事迹、新典型,把老区人民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融入老区精神,使之成为推进老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要聚力脱贫攻坚,助推老区建设发展。围绕中央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体系的贯彻实施,深入老区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发挥老促会的动员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动“双百双促”活动,抓好村企对接,加强分类指导,搞好服务保障,确保健康发展,切实帮出成效。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行动,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老区优先聚集,为贫困老区脱贫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