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扬长补短 黔货出山风头正劲
——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李 丽
好山好水好空气,独特的气候优势、自然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为贵州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绿色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2010年开始,贵州开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从60%:40%调整为2016年的37%:63%;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一定优势地位,茶叶、辣椒、薏苡、火龙果、刺梨种植规模居全国首位,马铃薯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2,中药材、荞麦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3,蓝莓种植规模、大鲵存池数位居全国第4。贵州成为以夏秋喜凉蔬菜为主的产业大省之一,绿色农产品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突破口和主渠道。
今年以来,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省商务厅与省农委等单位密切配合,全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风行天下,实现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绿,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了新贡献。
创新产销对接机制
今年以来,贵州着力构建稳定、长期的销售渠道,抓好省内市场产销对接。省商务厅联合省农委、省教育厅、省卫计委、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局等部门,分别推动医院、高校等公共机构及厂矿、企业等社会机构,与贫困地区种养殖基地、合作社建立团购团销机制。同时,在贵阳及省内主要城市各类小区启动生鲜农产品进社区终端建设工作,力争以生鲜自提柜、惠民生鲜超市等构建全省农产品直供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切实降低市民菜价。
抓好省外市场推介展示。上半年,贵州省领导带队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亲自担任贵州优质农产品推介人,推动目标城市大型团餐团销单位与省内种养殖基地形成持续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市(州)、县(区)积极开展各类推介展示活动,累计签约订单4000余份、合同金额达90.05亿元,带动贫困户11.19万户。
抓好境外市场营销推广。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鼓励企业铺设边境贸易营销网络,打通“黔货出海”通道。支持贵州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云南河口设立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目前已向东南亚各地出口1亿多元农产品;下半年还将按中标协议陆续交割11亿元农产品。
抓好线上线下平台融合。通过阿里巴巴产地仓模式、京东直采模式、苏宁窗口采购模式,进一步扩大黔货采购数量;贵州电商云、黔邮乡情等地方平台不断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有力带动了绿色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展示销售。
完善体系补齐短板
加快补齐流通、加工体系建设短板。完善交易市场体系,省、市、县正合力推进1个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00个以上公益性批发(零售)市场、50个社区生鲜平价超市及20个特色农产品、旅游与电商相结合的农商旅综合体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以贵阳、六盘水、黔南3个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为抓手,启动建设冷库22个,新建投用冷库容量15万吨、冷藏车230余辆,在建冷库库容30万吨,争取年内全部建成投用,实现全省冷库库容翻一番,有效满足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省内外销售需要。
完善贵阳活禽定点宰杀、集中检疫、冷链配送服务体系,推动各市(州)家禽定点宰杀场建设。支持各地引进先进标准化禽畜屠宰、分割、分拣、包装等技术,增强农产品加工处理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远程输送能力。
省内依托农商互联集配中心构建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水池”,在全省66个贫困县布局建设上联生产、中联流通、后联销售的农产品集配中心,目前在建、投入运营的有26个,力争年底完成40个;引导遵义铁投设立10亿元农产品收储基金,依托农产品集配中心构建错峰、错季的集配保底收购模式,确保农产品市价走低时农民收入不减。省外依托重点目标城市设立窗口构建绿色优质农产品“送水池”,公开竞选6家企业在北京、上海、珠三角、重庆及云南河口等地设立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窗口,进一步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扩大销售半径。目前,4个分销展示中心、2个省内集配销加工中心、2个边贸销售中心已启动,勤邦公司在云南河口建设的2000平方米展销中心、750吨库容冷库已投用。
做优标准提质增效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贵州督促、推进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上市农产品进行自检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或食品安全云系统,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检验检测数据资源整合利用。目前,已制定《贵州土鸡生态养殖技术规程》《贵州绿壳蛋鸡生态养殖技术规程》,推进养殖标准化、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加强绿色优质农禽产品评价标准建设。
做优质量。实行企业自检与部门抽检相结合,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监测力度,提高检测覆盖面;加强产品准出、准入管理,督促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认真落实食用农产品上市销售有关规定。协调贵州科学院、贵州标准化院、甲骨文公司等以修文县为试点,启动农产品(鸡、蛋)溯源体系建设,下一步将总结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做响品牌。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创建了以农产品为主的“绿色贵州”区域性产品公共品牌;目前,正在按“统一标识形象、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标准规范”要求设计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近期将在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在产品中推广应用。
农商互联以销促产
以销定产。推进农商互联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手段全面采集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销量、溯源、食品安全等产销信息,为农户生产计划提供精确指导,有效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销促产。推动设立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优选产品库,统一使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标识,为精准产销对接、抢占市场提供稳定优质的货源,带动种养殖基地(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推动产销衔接。美乘网交易平台成功开发并投用,已与贵州水利水电学校、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等5所学校达成合作,8所高校食堂实现线上长期采购,为种养殖基地(公司)提供了稳定、长期的销售订单和市场渠道。
推动产销互动。农商数据信息平台微信客户端成功开发并投用,已发布3293家企业的农产品动态数据,产销双方可直接联系合作,初步实现了为农产品找市场、为市场找农产品的功能,入驻企业数量正不断增加。
优惠政策利好商家
今年以来,贵州省商务厅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产品“黔货出山”。在国内率先启动20个农商联动示范县项目建设,整合1亿元内贸资金,推动地方加快冷链物流、集配中心等流通设施建设。
强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充分发挥电商渠道作用。从2015年开始,贵州评选出48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县,累计获近1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今后,示范县建设资金将重点用于农产品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包装加工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农产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支持龙头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重点边境口岸等建设分销中心、边贸端口。最近,贵州省商务厅下发《关于申报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出省通道建设项目的通知》,投入1200余万元支持相关项目建设;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鼓励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在省外建设更多分销中心、边贸端口。
世界共享贵州味道
6月23日,贵州召开全省农产品产销对接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为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流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商务部门以形成稳定销售渠道、长期订单为重点,以补齐流通短板为突破口,启动了6个“百日攻坚作战行动”,确保到9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基本匹配、外销通道稳定持久、数据反向指导农户、新增订单过百亿”的任务。同时,对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翻番、完善省内集配送体系、打通省外销售通道、重点产品标准品牌质量体系建设等作出了明确部署。
根据行动方案,贵州到2020年将实现“三增加、五达到、一确保”的远期目标,即“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认定面积从1460.49万亩增至5000万亩以上,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431个增至50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1383亿元增至500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100万吨以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3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基地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年均增长达30%以上;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来自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本着“集中精力求突破、重点产品重点推”原则,贵州将重点发展茶叶、猕猴桃、食用菌、辣椒、“关岭牛”五大产业,带动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把贵州绿色农产品叫响、抓实、见效,走出山门、风行天下,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红利,让世界分享贵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