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9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7-11

一次别开生面的开放式培训

——辽宁省辽阳县政协干部委托培训侧记

□蒋兴华

  6月13日至18日,省政协干部培训中心承办辽宁省辽阳县政协干部委托培训。为使培训出新出彩,中心为学员精心安排了“贵州精准扶贫”、“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前沿问题”、“贵州省政协社情民意工作”、“政协换届工作”等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前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过茅台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习水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等地进行现场教学,现场围绕“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讲授了有关党史、革命斗争史和长征精神等,还安排了“红歌课堂”、缅怀红军烈士的诗朗诵等教学内容。此外,还到茅台集团国酒文化城、安顺市平坝小河湾、贵阳市云岩大数据应用总部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别开生面的几天培训,学员们的共同感受是:受益匪浅!

  既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

  为宣传贵州、宣传政协工作,探索创新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拓展培训业务,省政协干部培训中心根据省政协办公厅有关培训工作要求,借鉴红色培训基地延安、井冈山等地的培训经验,决定利用我省精准脱贫、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优势,在将本省政协干部送出外地学习培训的同时,把更多的外省政协、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请进来”,实地感受贵州的发展变化。

  那么,贵州有哪些发展变化能把省外政协、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吸引来?

  随着贵州“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五大发展战略的推行,贵州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气候更宜人了,“爽爽贵阳”、“避暑之都”名副其实;州州有机场,县县通高速,交通更方便了;工业污染少,生态恢复良好,旅游健康产业呈井喷式发展……精准脱贫方面更是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省从贫困户识别、项目资源配置到脱贫成效考核等实施精准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扶贫攻坚探索了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贵州省政协创建的“1244工程”帮扶经验,也得到全国政协有关部门的赞扬和推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在东北的辽宁省辽阳县政协主动联系贵州省政协干部培训中心,希望组织干部前往贵州学习。

  推广案例讲解精准扶贫

  六月的贵州,是一个气候宜人之地,更是一个绝好的学习环境。

  6月13日,辽宁省辽阳县政协干部委托培训班开课。没有任何仪式,在进行简单的介绍后,由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经管教研部博士、副教授李亚龙主讲的首堂课开始了。

  龙博士用省政协精准脱贫“1244工程”、兴仁薏仁米等多个案例,讲授的“精准扶贫:贵州的做法、经验和试错启示”等,令学员们眼界大开。记者看到,课间学员们非常认真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字。

  为使学员进一步了解省政协的精准扶贫工作,开课结束后,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率办公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到课堂与学员们亲切座谈,面对面交流。

  李月成说,全省地方政协干部(委员)培训班共进行了11期,效果很好。自组织有关人员到井冈山培训回来后,办公厅认为,政协干部(委员)培训工作可以搞成开放式。贵州的红色文化与井冈山不一样,贵州的红色文化是长征文化,长征精神。贵州80多个县,红军长征就走了60多个县。目前,全省正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早日走上致富路,特别需要长征精神。对外省政协在我省的培训,我们一定要安排好、服务好。辽阳的扶贫工作,搞得不错,学员在学习和考察期间,要学以致用,同时要对贵州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接下来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前沿问题”、“贵州省政协社情民意工作”、“政协换届工作”等专题讲座也取得良好效果。

  现场教学出新意

  记者了解到,由于红军长征在贵州历时长、发生的历史事件多、留下的革命遗址遗迹多,因而贵州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贵州各地也在积极思考和实践如何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服务。比如著名的红色圣地遵义,围绕“红色文化”做了很多文章,为现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次辽宁省辽阳县政协干部委托培训班,省政协干部培训中心就安排了多个现场教学内容,让学员们深入了解学习红军长征过贵州的有关史实及我党带领工农红军和劳苦大众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激发学员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干好当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遵义会议会址、在娄山关、在红军过茅台纪念馆、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在青杠坡战斗遗址等地,学员们或冒着大雨,或顶着烈日,接受一次又一次革命先烈和前辈们英勇斗争精神的洗礼。

  在实地参观考察中,辽阳县政协张主任等学员感慨地说,他们来过贵州多次,这次参加培训,收获太大:一是老师们讲课内容深入浅出,有新意,重交流,能借鉴。二是贵州把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准脱贫等结合在一起,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很给人启迪。如省政协“1244工程”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就搭上了黎平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快车,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执行到位,群众脱贫指日可待。

  想不到贵州的乡村这么美

  贵州的六月,是乡村最美的时节。

  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员们通过讲座得知,目前,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超过1600个,年乡村旅游收入超过55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30多万人。按照规划,到2017年,我省将建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个以上、重点村寨1000个左右,建设一批示范和重点经营户,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今后五年,带动100万以上人口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的气候本来就好,加上这几天的雨,更显得舒爽。在爽爽的夏风吹拂下,学员们走进安顺市小河湾村。

  “马鞍山脚小河湾,古时只有便道行,唯有马载行人担,小歇难寻闲散处……”这是当地群众对小河湾旧貌的描述。如今,小河湾村犹如美丽画卷,展现在学员们眼前。

  别致的民居,错落有致镶嵌在绿树丛中,整洁干净的路面、花圃等,无不显示出盎然生机走。行走在群山环绕的安顺市小河湾中,学员们恍若走进了一座“世外桃源”。而在六月的季节里领略这份惬意的乡村美景,学员们赞不绝口。

  村民介绍,小河湾村作为安顺市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秉承道法自然的理念,不推山、不填河、不砍树,保留了小河湾村的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将河道、绿地、广场、木栈道、沿河观光石凳等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使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荣获“贵州省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看到眼前的美景,我们感到震撼。在小河湾村400余户群众家庭中,已有三分之二开办了农家乐。村里90%的青壮年也因此选择了返乡创业,人均收入超万元,实现了他们自己的小康梦。看着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能知道,绿水青山正成为村民的聚宝盆,小河湾村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步入佳境。”一个学员有感而发。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记者了解到,辽阳县隶属辽宁省辽阳市,是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县之一。该县位于辽东半岛中部,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的地区, 除汉族外,有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从某种视角看,辽阳县的情况与贵州有相似之处。

  怎么看待这次委托培训,辽阳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广厚动情地说:贵州是革命老区,这次参加培训,受了一次传统教育。另外,贵州的扶贫工作搞得很好,在辽阳时,我们就听说了。因此,这次除了主席外,我们辽阳县政协的四位副主席、各专委会主任和全部工作人员都来了。这次培训,贵州省政协办公厅非常重视,从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到实地调研等,都安排得很好。期间,省政协秘书长还亲自与我们热情座谈,详细地介绍贵州省政协的精准扶贫情况。特别是,贵州省政协办公厅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使我们感触很深。贵州,我们大部分人都来过,有的还来过5、6次,大家都觉得,贵州的变化太大了。辽阳县属于重工业基地,扶贫,辽阳起步晚,我们认为,精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次培训,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

  辽阳县政协副主席刘春娟说:贵州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我来过贵州好几次,原来交通很不方便,现在县县通高速,地市通飞机,整个高铁纵横交错。在贵州的高速上行走感觉非常好,风情、风光都可以一览无遗。

  “这次参加培训,可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受益匪浅’”。辽阳县政协张主任告诉记者,他爱好摄影,这次到贵州来,把最好的相机带来了。在安顺小河湾实地调研时,他拍摄了许许多多现场照片。他实在想不到,短短几年,贵州的变化这么大,变化不仅是城市建筑,不仅仅是交通,不仅仅是高铁、大数据,更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激动地表示,他还要来贵州。

  难忘的7天培训,难忘的贵州。

  记者采访得知,此次培训,不仅使学员们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同时还成功地向外界宣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奋发赶超的贵州形象。不少学员有感而发:此次到贵州参加培训的所学、所见、所闻,使我们进一步深入领会了长征精神,了解了贵州精准脱贫、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情况,学到了贵州省政协开展社情民意、换届后委员管理以及精准脱贫等工作的经验,树立了用长征精神指导和推动我们实现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信心。学员们表示,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好做法和宝贵经验带回工作实践中去,加大政协工作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