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下得去,群众意见上得来”
——花溪区明珠社区推进政协委员进社区记事
□杜凤琴
近年来,花溪区明珠社区以“政协委员下得去,群众意见上得来”为主题,通过“四抓四聚”工作法,充分调动委员、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委员进社区活动的良好氛围。
明珠社区成立于2012年4月28日,地处花溪中心老城区,面积5.1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总人口10.44万人(含高校),其中流动人口6000余人。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省职工疗养院、花溪人民医院等多家省、市、区单位。2015年8月,按照区政协的统一安排,社区成立政协委员联络组,由社区协调联络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参议社区事务。社区现有市政协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10人(其中:医疗界3人,教育界3人,文体艺术界1人,特邀界2人,妇女联合会1人)。
强化“一核多元”,抓统筹聚合力
社区党委高度重视,将联络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大力支持联络组“六有”建设(即: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保障),坚持政情通报制度,注重采纳联络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为联络组发挥作用、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环境。为确保“委员进社区活动”顺利开展,社区成立了“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社区专门召开“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落实分解工作会议,制定《明珠社区关于开展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珠社区政协委员社区联络站工作职责》、《明珠社区政协委员社区联络小组工作制度》等相关活动制度,以确保活动有章可循,顺利推进。
通过开展和组织委员参加委员接待日、调研视察、协商座谈会、民生调度会、居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社会建设党委季度会等活动,各方提意见建议,实现资源交叉配置整合,发挥政协智库作用。将联络组活动与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助推相关工作的强大合力。如:2016年邀请刘其斌等四位社区政协委员联络组成员列席辖区区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会。使政协委员们不仅能了解代表们工作履职情况,给老百姓办了哪些实事,还能有效地监督人大代表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开设“两代表一委员之家”、“群众谈心室”等联系群众载体,加强政协委员与居民群众的沟通联络,筑牢党委政府与居民群众的纽带桥梁。
搭建“两大平台”,抓痛点聚共识
充分利用“社会和云”大数据平台,为委员履职提供精准化依据。对辖区各级政协委员进行摸底,对这10名政协委员的信息提取整理,建立社区政协委员信息库,同步录入社区“社会和云”大数据平台。通过社区1+1——政协委员沟通平台,使政协委员全面掌握辖区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并监督案件处置落实情况。如政协委员对花石路修补问题进行呼吁,现已得到解决。
搭建“四诊”平台——
定期“坐诊”,收集民意。为方便委员收集民情、群众反映民意,联络组制定了委员接待日工作计划,设立了“政协委员之家”。向群众公布“坐诊”委员的名单和职务,让委员“亮身份”倾听社情民意,了解诉求意愿,开展惠民服务。联络组还设立了“政协委员接待日工作台账”,及时记录委员“坐诊”和解决问题情况。通过开展委员到社区“坐诊”,拉近了政协委员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主动 “出诊”,了解民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联络组组织委员到现场“出诊”把脉,找准症结。如:辖区委员实地查看了园亭路(整体改造工程)、蟠龙巷(停车难问题)、茶博园旁菜地使用(学前教育问题)、花石路(出行难问题)等“民生十困”问题及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实施情况。通过现场调研,帮助查找症结、理清思路,并形成了提案提交区政协全会,推动该问题尽快解决。
适时“会诊”,解决民困。对一些难以推动和解决的“疑难杂症”,联络组定期召开社情民意座谈会,将问题通报给委员,共同“会诊”,提出解决方案。如: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增设紫光洗车场开口,可缓解附近车辆循环问题”、“园亭路需要增设垃圾箱”、“溪北路部分路段裸土较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进行改造”等民生问题,并提出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的合理建议。
及时“复诊”,化解民怨。健全社区风险评估机制,凡社区重大项目、重大事务等事项,皆邀请政协委员列席参加。如邀请政协委员参加社区中层干部竞职演讲大会,参与社区公益事业项目验收。在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在社区政协委员的关注监督下,实现“三个群众”原则。即项目申报来源于群众;项目实施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完工通过群众打分验收。每年邀请政协委员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审议、测评,听取委员意见、建议,推进社区、居委会党务和政务公开化、透明化。
同时,创建了委员联络组微信群、QQ群等信息联络平台,及时传达联络组的工作计划和动态,为委员在社区履职搭建交流平台。
建立“三项机制”,抓常态聚效能
政协委员学习调研机制。2015年以来,联络组组织委员系统学习《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贵阳市社区工作条例》等4次,使委员认识自身崇高使命,掌握履职的方法和途径。联络组并邀请贵州大学教授、区委党校老师等解读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区委十届七次全会、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等上级精神等5次,促进委员更好地向辖区群众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
政协委员项目领办机制。联络组本着“可操作、见实效”的原则,根据每个委员的资源优势、自身特长和工作实际,结合辖区实际为委员制作“实事领办任务建议清单”,为委员“量身定制”实事项目,得到委员们的积极响应,架起了一座“民有所需,我必呼应”的群众连心桥。如在筹建社区社会建设党委时,区政协委员、区人民医院院长张应碧积极协调、落实本院干部作为党委成员,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
政协委员述职评议机制。为增强委员们的委员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委员定期在活动小组述职评议会上进行口头述职。为有效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提升委员精气神,增强委员荣誉感,将政协委员纳入“最美社区人”、“党员群众志愿服务之星”等示范评选,通过“爱心银行”对政协委员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积分、星级评定,利用社区《网格之星报》、“积德榜”、门户网站等进行宣传报道,推动社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工作蓬勃开展。
实施“六大工程”,抓服务聚人心
困难人群帮扶工程。联络组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真切关注民生疾苦。深入小区院落开展禁毒宣传,到可帮可控的吸毒人员家中,送去米油等实物。
“爱心银行”互助工程。通过“爱心银行”对政协委员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积分、星级评定。
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实行班子成员、司法助理员、“两代表一委员”、律师志愿者、民生监督员“五合一”接访,化解矛盾纠纷,化解群众矛盾,宣传国家政策,投身社区事务,经常与民联系,关心群众生活。社区成立近5年来,实现零越访。
法律维权援助工程。整合人民调解室、律师会客室、“五合一”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政协委员建言、协调农民工讨薪问题,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公益项目惠民工程。在“新型社区·温馨家园”、“三年千院”公益事业项目实施前及施工过程中,委员们积极走访、协调,及时将收集到的问题反馈给社区和区级相关部门,使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如:贵州大学北区菜场、贵州大学人武学院家属区等项目。
文体活动和谐工程。由联络组统一组织深入辖区开展主题宣讲、政策法律宣传、“委员群众面对面”、“发现明珠群众艺术家”、“同一明珠 同一明珠”迎新联欢会等活动8次,累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