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6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17

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守住底线 留下根脉

□邱 奕

  传统村落留存了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据报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年到2010年,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

  贵州有54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第二。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有1800多个。过去的5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第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4.1%。在同步小康进程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问题日益凸显。

  201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我省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2015年安排1亿元,2016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1.5亿元以上。《意见》明确,传统村落是多彩贵州的名片,要求传统村落保护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村落保护的灵魂

  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出台《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民族村寨,要加以保护”。一些村寨得以保存,其文化也随之最大限度地留存下来。2003年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出台《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2012年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均从法律层面强化了村落文化的保护。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从战略层面强化了村落文化的保护,滋养在村落里的文化,通过文艺作品、文艺汇演、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人评选、民间技艺培训、旅游发展等手段,得到了较好的传播,提升了贵州村落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促进了村落文化的本土认知及传承。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42岁的歌师吴荣德,曾带着侗族大歌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演出活动。唱歌对侗族同胞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一次次的演出之后,吴荣德想让这平常变得不寻常。他担任村里的文艺队队长,组建歌队,带领40多个村民挖掘传统民歌。2005年,吴荣德在村里开了第一家歌堂旅店,用侗歌、侗族文化吸引外来客,带领村民致富,目前旅店已开了9家。如今,在小黄村像吴荣德这样靠唱歌来致富的人已经很多,对小黄人来说,唱歌已不是平常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2009年,从江县斗里乡“瑶族药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老奶奶邓贵秀被评为传承人。这对老奶奶的孙子邓金阳触动很大,下定决心回乡创业。33岁的邓金阳,舍弃大城市的中层管理职位,结束10年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管理潘里登面瑶族药浴传习所。谈起药浴,讲到奶奶,摆一摆培训村民的事,邓金阳满脸的自豪和自信。

  在贵州,类似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遍地开花,方兴未艾。据了解,到2020年,我省将命名1000家传习所,形成带动有力、传承有效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国家级项目名录85项140处,省级项目名录561项709处,市(州)级4000多处;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这些“非遗”及其传承人,大多分布在山乡村落。

  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特色民居……这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一样,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牵涉千家万户的生活形态和品质,村落物质文化传承的难题就集中体现在特色民居保护上。

  小黄村因侗族大歌而有名,走南闯北的小黄人渐渐在村里建起了砖房、水泥房,不再愿意建传统的“干栏式”房子。乡干部进村劝说,村民们白天停工,晚上再建。村民们有自己的主意:小黄人口密,房子间距窄,木楼易燃,谁来为村民的身家性命负责?宅基地是我的,房子是我的,钱是我的,我为何不能自主建房?2014年,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就建房问题进行投票,98%的村民不愿意建砖木结构房。当地政府部门与村民协商,明确:不强求建筑材料,但必须保留侗族民居的要素:斜坡顶、小青瓦、木吊瓜、美人靠、木圆柱,并由当地政府出资改造。

  类似情况在我国传统村落中并不鲜见,对此,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刘兆丰认为,应该用类似这种“穿衣戴帽”的资金补贴,引导村民按传统建筑文化和工艺、作有延续性地、由内到外地更新。

  什么样的民居既能让村民愿意住,又能充分体现特色?这是从江县委、县政府直至村支“两委”的干部们在实践中苦苦探寻的问题。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跟直面城镇化浪潮一样,接受现代化洗礼,是谁都无法逃避的,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当然拥有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2015年,省政府传统村落保护专题会议对村落文化传承明确要求:要注重传统文化发展,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的元素、内涵和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如何融入现代元素,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实践,还需要社会各方的智慧及责任。

  富足持续:村落保护的基础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村民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的确,只有美好家园才能留得下村民,保得住村落,传得了文化,而建设美好家园的根本途径,就是让村落富起来、强起来。

  《意见》中提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任务及工程,都围绕村落的富和强而展开: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等;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求2017年全省传统村落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饮用水安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和宽带覆盖率、通电话率、通邮率达到100%;实施农村消防改造工程,重点实施消防“六改”工程,2016年省政府将全省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工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并改造完成,2017年将再完成100个村落的消防改造;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注重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同步全面小康。

  显然,这是让村落富起来、强起来、让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目前,全国的村落产业培育中,旅游产业见效最快。贵州村落旅游正在兴起,雷山苗寨、肇兴侗寨等旅游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并在尽量避免当今国内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显现出来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多次谈到村落旅游的十大雷同:旅游为纲、腾笼换鸟、开店招商、装扮景点、公园化、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伪民间故事以及挂红灯笼。他认为在已被列入名录的几千个传统村落中,“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保护将无从谈起。此外,在村落旅游开发中,不尊重村落文化,低水平同质开发,未充分考虑村民利益等等问题也被提出。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警醒。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旅游地理学教授殷红梅介绍说,我省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有2000多个,不过市场有多大的容量值得细究。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村落需要培植其他产业。

  目前,贵州村落产业培育的主要方向有: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民间文化产业。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晓萍认为,应该对全省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同时分级分类保护。对于像从江县占里这样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保存得好的村,应由政府主导,科研部门介入引导,将其作为文化活化石保护下来;而大多数村落应该根据其不同类别,在留存其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显然,这其中也涵盖了村落产业现代化改造。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没有脱贫,就没有小康。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选择产业扶贫路径,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精准提高产业扶贫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受益。

  如果说“同步小康”是一场攻坚战,那么在“同步小康”的进程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这场攻坚战中的特殊战役,需要社会合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