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好阳明文化品牌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建议
□杜正军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创立了以“知行合一”为精髓的阳明心学。阳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久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阳明文化精髓,发挥阳明心学价值,既是领导要求,更是时代需要。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席贵州团活动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省委书记陈敏尔2015年12月26日到修文县调研阳明文化时强调,要充分挖掘阳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大力倡导“知行合一”精神,推动党员干部修身、养心、实干、为民。2016年,贵阳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孔学堂、阳明祠、阳明洞等点上进行实地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在阳明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做的工作。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阳明文化成为贵州独特的比较优势。从历史层面看,以黔中王门为源头,在500多年中产生了江佑王门、泰州学案等8大学派,一批政治家、历史学家、改革家践行阳明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积极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从国际层面看,阳明文化传至东亚国家并推动其历史变革,对东南亚乃至英美等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学术层面看,“龙场悟道”作为阳明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和重大文化事件,阳明文化得到新儒学派推崇,海内外一批阳明文化研究造诣深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贵阳、关注修文。从社会层面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商界人士把践行“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企业价值准则,寻找共有精神家园。从我省来看,贵州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将阳明文化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文化名片之一,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文精神,在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中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新路,提升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二)阳明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宣传推广。近年来,贵阳市致力于阳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致力于历史遗迹遗址的修缮和保护。按照“三足鼎筑”要求,立足阳明文化作为贵阳精神的发源地和重要文化名片,深挖阳明文化内涵,全力推进宣传推广、普及教育、品牌打造工作。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阳明文化节”,得到了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培育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人文气质,构筑了精神高地。
(三)阳明文化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按照有关要求,修文县率先弘扬阳明思想。2016年上半年,“重德修文”大讲堂做法和经验得到中央重视,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宣传部长培训班上推荐作为典型交流发言,又作为全省宣传干部上讲堂经验交流发言。2016年起,全面实施“阳明文化九进工程”(即阳明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部队、进家庭、进商铺),将阳明文化全方位、立体式渗透到全社会,提升阳明思想的引导力。修文教师杨昌洪秉承“知行合一”精神,恪守承诺,艰苦办学,被聘为孔学堂十大德师之一,又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四)打造阳明文化品牌助推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一种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感情需求,是标识一座城市形象的独特名片,也是助推地方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资源。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许多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始祖文化(炎黄文化)”积淀深厚。新郑市通过每年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旅游总收入在2014年时首次突破20亿元。可以看出文化资源不仅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的“阳明文化”资源,放在全国、全世界来看,也是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因此,应依托“阳明文化”资源,打造贵州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贵阳市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阳明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为:
(一)缺乏大统筹,大协调。主要是缺乏统一协调统筹推进的领导机构。目前,除了孔学堂明确由省、市来统筹管理外,没有统筹阳明文化的官方组织,往往只是在举办“阳明文化节”等活动时才由有关领导或单位出面组织有关工作,节后就无人管理,使得各种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级各类人才也难以聚汇形成合力,存在“散、乱、慢、杂”等现象。
(二)遗迹保护不力,作用发挥不好。一是文保机构的体制机制不顺。二是阳明遗迹缺乏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三是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等。
(三)学术质量不高,缺乏理论体系。一是研究机构散。目前,贵阳地区研究王学的组织和机构多是民间社团,较为分散,缺乏统筹的有效平台。二是研究成果认可度低。近年来,贵阳在王学研究方面论著的国际影响力较小,缺乏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权威带头人,对阳明文化“经世致用”价值缺乏深度研究。三是缺乏普及读物。目前还没有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读物和学校教材,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展普及教育的需求。
(四)产业发展不强,品牌效应未塑。一是对阳明文化遗迹资源缺乏整合。除贵阳有众多阳明文化遗迹外,省内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尚未进行系统性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二是尚未进行高端旅游开发,缺乏一条基于阳明文化的高端旅游线路,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缺乏产业政策支持。对阳明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招商政策、激励政策、人才引进等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制约了产业化发展进程。
(五)推广渠道不畅,公众认知率低。一是普及机制不完善。目前省、市各方媒体对阳明文化的宣传较少,缺乏提高与普及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得市民对王阳明和王学知之甚少。二是传播形式单一。目前对阳明文化的传播仍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对微信、微博、微电影、动漫等新媒体文化创意平台的运用才刚开始。三是传播内容缺乏广泛性。由于传播范围过窄,存在圈内热、公众面冷的现象,公众认知率低,知阳明、学阳明、懂阳明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
三、打造阳明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坚持省、市、县联动,依托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这三个顶级文化资源,将三者打造成为对外推介贵州的靓丽名片,重点是抓好“六个一”:
(一)夯实一个机构。要落实机构人员,提供组织保障。一是省级层面成立阳明文化品牌打造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具体工作,统筹协调推进阳明文化品牌的打造。二是成立阳明文化研究机构,组建一个由国家、省、市相关学者组成的阳明文化高端研究机构,尽快推动中国阳明学会的成立。三是组建阳明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打响一个品牌。要一个声音喊到底,全力打响阳明文化品牌。将阳明文化定位为国际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质的本土文化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倾力打造阳明文化品牌,使阳明文化成为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的核心元素。
(三)建好一个平台。重点是高规格建设好阳明文化两大核心展示平台。一是要连片建设好阳明祠核心景区。二是要重点打造好修文阳明文化园。
(四)搭好一个展台。一是出版一套普及读物和课本教材。组织编辑普及阳明文化的大众读物和地方教材,适应中、小学生及普通市民的需要,使阳明文化升华为滋养民族灵魂的沃土,不断提升市民素质。二是打造一部大型史诗剧。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引入市场机制,将《王阳明》打造成一部大型史诗剧,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三是打造高端培训基地。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阳明文化的选修课程,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培训。在贵阳创办国家级阳明学院,把阳明文化教育纳入省、市两级党校主体班、各类专题培训班教学内容,建立阳明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四是畅通大众传播途径。应用大数据平台,在互联网上开设阳明文化专题网站,对广大师生、市民普及阳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通过多形式大众传媒,充分采用书画展、歌舞、戏曲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普及、展示阳明文化。五是将阳明文化主题论坛纳入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分论坛,论坛地点建议设在修文。
(五)搭建好一条“心学之旅”线路。一是市内线路:整合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甲秀楼、文昌阁等有关阳明文化文物古迹等,推出“一日游”精品线路,宣传阳明文化、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国内线路:利用目前在全省8个市州19个县市发现的30多处阳明文化遗迹,整合各地资源,打造王阳明黔中行迹走廊,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和宁波、余姚、绍兴等省外地区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共同开发和开展有关王阳明的活动,打造阳明国内行迹走廊。三是国际线路:围绕阳明文化影响辐射的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心学之旅”高端旅游线路,同时吸引各方各界人士来贵州贵阳开展“文化心学之旅”,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六)落实一套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制定出台《贵阳市阳明文化首席专家管理办法》,实施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吸引国内外阳明文化研究学者为阳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二是落实经费保障体系。省、市、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作为阳明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省立项支持阳明文化核心圈的打造,确保每年对阳明文化品牌建设的投入资金不断增长。三是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制定和完善支持阳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放宽阳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定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阳明文化发展的相关产业优惠政策,增加阳明文化产业中民营经济的比重。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贵阳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