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服务平台 打造众创新格局
□练发胜
创新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2016年的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两会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成为时代背景下的国家重要战略,拉开了打造最强“双引擎”的大幕,吹响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集结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全国。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路线、责任部门,勾画了未来五年我省“双创”事业的宏伟蓝图。然而,从平时调研的情况来看,“创业难、创新更难”“缺乏创业、创新环境和平台”的声音仍然占据主流。建议相关部门切实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创业者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以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开创“双创”新格局。
一、直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格局当前,摆在创业群体和创新群体面前的主要问题:一是创业意识不强。农民朋友、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习惯于被安排,习惯于打工挣钱。同时,能力和技能缺失、资金匮乏、经验不足、创业风险等问题的各种担忧和顾虑,成为不愿创业、不敢创业的沉重思想包袱,缺乏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激励机制和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空间和平台建设跟进不及时、习惯于应付日常工作等因素,找不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得企业从业人员对于创新缺乏积极性,技术革新意识淡薄。以铁路系统为例,虽然鼓励技术人员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但各铁路运输生产单位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都伴随着更新改造计划全套引进,技术人员能消化、运用好新技术就万事大吉,并没有进一步改进的任务和压力。于是,懒得思考、事不关己成为大众心态。三是创业成长性较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真正从起步到发展,经受住考验并存活下来的企业少而又少。而在当代青年心中有创业想法、创业需求的比例不到9%,最后投入创业并可以生存下来的只占其中的不到20%。青年群体对于政策和信息获知渠道匮乏、沟通渠道不畅、创业融资难、缺乏无忧的创业空间等是造成小企业成长性较差、青年创业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因素。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的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有利于年轻人创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离不开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这需要我们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厚植创业创新文化。系统地宣传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环境、创业典型,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会创业的社会环境。二是激发创业创新动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大张旗鼓地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年轻人的创业、创新热情,把年轻人身上蕴含的创业和创新潜能激发出来。三是打造创业创新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创业的政策环境,让个人和企业勇于创业创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使“草根”双创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三、探索长效的双创机制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随着我省“双创”工作的推进,助力“双创”长效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一些传统的运作模式正在制约着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成为“双创”的拦路虎、绊脚石。这就需要我们有“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有“永立时代潮头”的历史担当,勇破制度障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一是教育培养机制。当前,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都没有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材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学校教育没有紧跟时代步伐,肩负起推动创新创业的历史重任,以考试升学为最终导向的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易于培养“考试天才”,过于注重学生的同一性和规范性,不注重多样性及创造性;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和结果导向,不注重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青年人想象力、创造力等潜质的开发,使得创造创新人才明显不足。目前,我省每年高校毕业生约13万,可以想象,若是一支有创业创新技能、精神、干劲的庞大队伍每年充实到各领域,将会给双创事业注入怎样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二是税费激励机制。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补贴和减免政策,但较重的税收及社保负担给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成长带来较大压力。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缴纳的社保达到工资总额的40%。由于大部分小微企业需要靠自身积累资源,企业所得税赋较高束缚了小微企业的成长速度,迫切需要小微企业卸下大包袱,抓住有限的市场机会,在企业产品销售量放大时迅速发力跨入快速成长的关键期。三是畅通人才成长机制。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思维,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一要突破人才评价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思路,推动人才引进由体制内评价为主向市场化评价为主的转变,以市场评价方法引才聚才。二要创新人才流通共享机制。加强人才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对人才及项目定期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三要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和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为创新创业人群提供诸如市场资讯、创业方式、创业技能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
四、打造高效的服务平台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创客”这个新鲜词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各大媒体纷纷用“闯入”来形容“创客”的横空出世。在政府引导下,我省创客小镇、“天下创客计划”、创意沙龙、创客文化中心、创客产品集市、高端智造众创空间等陆续打造,可谓风生水起,基础设施配套逐渐完善。同时,众筹金融小镇、贵州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亦呈燎原之势。调查显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反映出一些平台建设问题亟需解决。一是简化审批程序。建议在市、县(区)行政大厅设立“大众创业创新”审批窗口,适应“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合署办公等特点,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以“最简化、最省时、零费用”方式建立一站式注册登记服务平台。二是统一平台服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省市级“大众创业创新”主题网站,提供进入门槛低、适合产品和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平台。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办企业提供免费市场信息服务、培训服务、财务服务、法律服务和社保服务等。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三是整合跨界协同。由政府牵头筹划,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行业间协同发展。比如:为提高贵州省货物陆运口岸的发展能力,以铁路口岸为主的陆运口岸建设规划已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如何科学布局,实现铁路货场、仓库等设施与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功能区的衔接定位,如何进行陆路战略合作、实现双赢等问题的对接和研讨。又比如:贵州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创客文化中心等陆续打造,如何利用“创客空间”更新现有客货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将客货运营销融入贵州“大数据”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成都铁路局副局长、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