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12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09

让绿色融入开发区建设之中

——学习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体会

□赵发扬

  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在大力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积累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取得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效。贵州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正焕发出蓬勃生机,绿色已经成为描绘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优势也将成为贵州发展的底色。

  目前,贵州作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贵州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大开发的姿态、统筹协调各方因素、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让更多的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召开适时地对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必将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进入以绿色发展转型为特征的新时期。省委书记陈敏尔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很强指导性和鲜明创新性,为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让绿色发展融入贵州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和培育绿色文化五大任务。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引领的先导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区域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引领者。

  一是把“产业转型升级”融入发展绿色经济中。产业发展是开发区建设的基础和基本任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必须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突出产业的生态化,将绿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新型节能环保建造建材产业及新型装备制造业等,紧紧围绕煤电磷一体化和煤电铝一体化这两大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优势资源的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围绕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打造国际陆港、现代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电商产业园等服务型产业;通过对茶博园、影视城、足球小镇、农业生态园、民族风情园等主题园区的打造,加快特色农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业态的转型升级。另外,要着力提高开发区的绿色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以此在开发区范围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区域绿色发展。

  二是把“产城一体化”融入建造绿色家园中。开发区在探索“产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围绕着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建造绿色家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过程就是一个遵循资源节约集约、环境清洁友好、效能循环高效的发展过程。开发区积极探索通过“以产促城、以城稳产”的“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产城一体化”建设。多年来,开发区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内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教研发、现代商务等服务平台,促进商贸流通、休闲娱乐、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生活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开发区,提升综合承载及配套能力,在有效解决开发区建设发展中生产性和生活性需求的同时也充分满足和辐射区域内和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产需要,大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在“产城一体化”已经奠定良好基础上,对开发区区域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营造山水城镇、打造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让城镇、产业和乡村在绿色中融合。充分发挥园区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发展产业扶贫等方式,使贫困户实现能够“搬得出、能致富”的目标。在建造绿色家园的同时助推同步小康,共享“绿色福利”。

  三是把“体制机制创新”融入完善绿色制度中。开发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创新发展是关键。开发区不仅仅要在法律范围内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更应该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对自身运行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要在法律框架下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的“绿色投资”制度;要结合黔南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按照“区镇合一、镇园合一”管理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绿色行政”;要采取扁平化管理,整合区域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完善“一站式办公、承诺制服务”制度,改进服务方式,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绿色服务”; 要大胆探索聘任制改革,大力推进园区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打破干部职务级别界限的束缚,实行干部岗位竞聘制,变“任命制”为“聘任制”,建立人尽其能的工作岗位平台、 择优上岗的用人制度、健全激励、约束的竞争机制,激发开发区干部谋事创业激情,实现“绿色效能”;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产业规划及项目库建设,从传统的“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实现“绿色招商”;要加强对投融资工作的管理,严格管控债务风险,实现“绿色融资”等。

  四是把“生态环保”融入筑牢绿色屏障中。开发区作为产业聚集发展区,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必须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严格控制固体、水体和气体等废弃物排放,防止对土地、河流、大气的污染。以铁的制度、铁的手腕做好区域内治水、治气、治土、治渣各项环境治理工作,确保产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加强区域管辖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河流治理保护、湿地保护建设等工作;加强开发区绿地公园建设、厂区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等。

  五是把“园区文化”融入培育绿色文化中。开发区在从无到有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有意或无意都会形成特有的开发区文化。要着力把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贵州特色的绿色融入到开发区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让绿色意识贯彻始终,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在开发区蔚然成风。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黔南大射电创新精神,在开发区积极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厂区、绿色企业、绿色环保卫士等创建活动,培育生命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等绿色理念,逐步养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绿色行为,让绿色渗入开发区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