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1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2-24

  编者按:明末及清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及理论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各种书风此消彼长,流派纷呈。随着贵州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密切,各种书法潮流逐渐涌入贵州,对贵州的书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贵州的书法艺术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本文对黔中明清以来的书法大儒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限于资料并囿于笔者学识,难免不全或偏颇,谨为抛砖引玉,请教高明!

明清贵州书法大儒掠影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木有本,水有源,本立而道生,源远而流长。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始,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在这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人类艺术独一无二的瑰宝。随着书法的脚步溯流而上,可以清晰的从不同时期的书法形态中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精神风貌。更具体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的书法代表人物,书法的特色综合地方特点和人物的性格、成就时,就更强烈的表现出文化背景和地域风格。贵州也如此。

  一、王阳明

  明代官场第一“魔咒”:决不能得罪王阳明!王守仁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世统称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他创建的“心学”,绵延五百年,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国家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随后G20峰会上他再次提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在思想文学方面如此蜚声广宇,以至于很少人知道他的书法也是大儒级别。连徐渭也感叹:“王阳明以人掩其字。”

  王阳明十二岁时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大事?老师答曰,读书登第。王阳明听了却不以为意,他暗自在心中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做圣贤!贬发到贵州龙场犹如上天的考验,“龙场悟道”也犹如上天的安排,他之前的苦苦寻觅,千思万虑,最终顿悟:理就在心中,天理即人欲。

  创立了“心学”的王阳明,将书法融入其中,超脱了之前临摹古帖的惟妙惟肖,转而追求自然灵性的书法表现。在悟“心学”之前,他广摹名家,专注技法,悟道之后,他的书法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表达。他认为,书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法,道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专”和“精”,所谓“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书法是字的综合表现,字是书者的内心投射。如果认真感受王阳明的书法,可以从一笔一墨之中感受到他对“心学”的领悟和理解:道和理都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顺天而为实际上是顺心而为,这才是大道所存。

  就如他所创立的“心学”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样,王阳明的书法承载的哲学意味也是无法言尽的。若抛开其背后的绝佳智慧,单纯就书论书的话,王阳明的书法是“二王”之承续,却比之“二王”更加自由挥洒。既师承古人,又妙悟自得,开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之先河。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二、郑珍

  清代是中国书法帖学和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时的美学主潮追求个性与理性的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在清代,贵州出现了好几位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儒,其中以郑珍最负盛名,后世称为“西南大儒”。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自署子午山孩,巢经巢主,遵义人。郑珍不仅在经学、文字学、史学、诗歌等方面著述宏富,

  而且在书画创作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对于郑珍的书法,前人文载中提及得很少,好在郑珍传世之作不算太少,从这些留存下来的翰墨丹青中,后人能直观的感受到他的书法风格。

  在这些传世作品中,草、行、隶、楷、篆各体皆备,但最为人所盛赞的是郑珍的篆书。前人评其篆书“篆法远绍冰斯”,实际上郑珍在篆书上已能学古而化迹。古来书篆者,多以粗细均匀的线条写出,字形往往呈现圆转流畅,看似不限于法度,实则对功力要求极高,否则便易落入滑俗。郑珍的篆书用墨饱满而时显枯渴,挥洒纵意而不失法度,笔粗画阔,行笔虽圆转,线条亦粗细相似,但又跳脱出古人那种粗细均匀的审美格调,而变化多方,恢宏大气。

  立于遵义城东乐安江畔子午山郑氏故居望山堂遗址郑珍母亲黎氏墓前的《黎太孺人墓表》,由郑珍亲自撰述、书丹、镌刻而成,因其文美、字佳、刻精,黔中学界仰称为“三绝”。此墓表上的楷书端正博雅,沉雄浑重,结构朴拙,一望而知郑珍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此石为逝去母亲所表,字体极为肃穆,单字在方正的主体基调上略扁,横画适宜的伸展扩延,纵笔又收束内抑,正直、倔强与内蕴之美彰显无遗。此石“载体竖牢,文笔庄丽,为邑中金石第一”。

  郑珍的书法和学问一样广博而精深,楷书既有颜真卿的庄严端正,行书又兼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于一体,隶书融《礼器》《曹全》诸碑,又取法邓石如,变化万端又自由畅快,实为难得的书法全才!

  三、莫友芝

  《辞海》584页道:“莫友芝,清学者、诗人,字子偲,号郘亭,晚目耳叟,贵州独山人,道光举人,曾客曾国藩幕,通小学,精版本目录之学。善书法,为晚清宋诗派作家,与郑珍齐名。”莫友芝与郑珍为后世并称为“西南大儒”,除其在诗词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外,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尤其是篆书。

  莫友芝是贵州篆书体系的鼻祖,《清史稿》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也,世争宝贵。”历代学篆书者,多以李斯、李阳冰为宗师,后又有清代邓石如,莫友芝在学邓石如的同时又广益多师,融会众家,自出新意。他对古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生接触碑无数,但又自己领悟,于古碑中生新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于正平古朴中,含蕴着瑰奇恣肆之气,于章法规矩中透出自在飘逸。

  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说:“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姚华评莫友芝篆书:“曲折见致不以姿媚为之,便如琢玉屈铁比偲翁由之,所以能成钜子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评到:“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不同时代的学者和如此高规格的书家,对莫友芝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其书法成就绝非浪得虚名。民国八年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现当代书法和篆刻名家中,姚华、陈子奋、王朝瑞均受过其书风影响。

  莫友芝的篆书集成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

  除篆书外,莫友芝在隶、楷、行上都有深厚造诣。在隶书方面,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在行书上,其苍率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于柳暗之处陡然花明,于狭窄之处豁然开朗,韵味幽长;其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纾,书卷气实足。这些都让莫友芝成为书法艺术史上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让后人高山仰止!

  四、罗文彬

  郑、莫之后,贵阳进士罗文彬继起,以其诗文、金石、书画、史志、舆图方面的才华而享誉华夏,被人称为“自郑莫而后,博雅多能”的贵州才人。罗文彬(1845-1903),字质安,号香草园主人,贵阳人,同治十年进士,历任礼部铸印员外郎,会馆纂修,图书总纂处提调,云南永昌县知府。

  在书法上,罗文彬以篆、隶、行书为佳:篆书远肇秦汉印玺,近法何绍基之作,朴茂含蓄,内蕴丰厚,注重传统功力,力量与韵律兼容,华丽恰到好处,雍容自成一派,结构布局飘逸舒展中沉稳庄穆;行书则宗米芾,秉董其昌遗法。

  罗文彬曾奉诏为皇后及珍、瑾二妃金玺作篆,是清末贵州最负盛名的才人,然而其一生命运多舛,生不逢时,最终病故他乡。数十年后,凌惕安先生在其《贵州名贤像传·罗文彬》中不无感慨地说道:“夫文彬以宏通淹博之才,不获跻于当时所谓清华(清高华贵的官品)之选,以竟其用,已不免苑结于中。而又远于边郡,出入瘴疠之域,致婴风疾,不获久于其位,略抒抱负,遽赍志以没,时论惜之……”

  五、王延直

  王延直(1873-1947),原名王仲肃,贵阳人,光绪年间入贵州经世学堂,1901年中举,1904年入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系攻论理学(即逻辑学),归国后任贵阳优级师范教席。

  王延直的篆书,上追秦汉,下涉清季,继承了乾嘉以来注重文字学,以诗词文章作为后盾,在书法上讲求学术气息,在用字上重视文字源流,同时其书风则延续了莫友芝的风格,取其笔势及间架,后又上溯二李(李斯、李阳冰),力求简古,万年复参杨沂孙、吴大徵笔意,用笔含蓄,在用笔上强调中锋,线条沉稳静穆,不急不躁,结体偏长,奇而不露,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婉转通畅之感。从现存作品可以看出,王延直的大字大气磅礴,笔力沉厚,扇面小字则细密严谨,精细不苟,足见书家既能妙摹精微,又能博厚沉大的深厚书法功力。

  王延直一生弟子众多,其中不少成为后世著名书家,包括陈恒安、冯楠等,弟子又收弟子,衣钵相传,文化永续,为贵州书法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贵州书画家简论》中评:“王延直先生擅篆书,早年学莫友芝,晚参杨沂孙笔意,一时为黔人篆书家之冠”。

  六、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属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举人,三十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早年寓居北京莲花寺,爱好《说文解字》,收集金石文字,尤好篆、隶书法及绘画,善于诗、词、曲等创作,传世作品颇多,是清末以后贵州士林的佼佼者。姚华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书、画则山水、花卉,篆、隶、真、行,亦有高深造诣;著有《黔说》、《弗堂类稿》等。

  姚华的书法雄遒茂密,真行隶篆,造诣皆深,其中篆书最为人盛赞。凭着深厚古文学的滋养,姚华的篆书个性彰然,他自评“远法阳冰近鼎臣,方圆疏密妙相匀”。后孙洵在《民国书法史》一书中说:“作为学者,姚氏既厚实又博恰,且收藏极富,所见甚多,其论述有精辟入里处……姚华论书直揭书法艺术本体,更贴近书家肌肤性灵。”姚华的篆书灵动多姿,风格多变,小篆深受郑珍、莫友芝影响,用笔圆厚,金文则喜用刚豪。

  一代通才姚茫父的才学,时人多有评价。如戏曲理论家卢前对姚华先生的曲学和散曲小令就推崇备至,感叹说:“曲海寂寥,幽光斯显,足备一代之征,岂仅为黔学增重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