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省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激励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每年有数十万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创业。然而,农民工回乡创业虽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要真正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农民工“雁归来”创业、兴业的大气候和潮流,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建省委建议:
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服务解决难题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增长
随着城乡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利用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和本领,获得的资金和信息,回乡创业,打破了以前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从201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进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的换挡期,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增长进一步加快。返乡农民工或重新回到土地务农;或选择到当地企业打工实现就近就业。
农民工利用外出打工掌握的资金、信息、技术、人脉等进行创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产业分布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加工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种养殖业主要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加工制造业主要是辅助性产品、配件产品,以及以农副产品为对象的加工制造,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娱乐等。从创业主体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且通常有沿海开放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历。从组织模式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经验型创业为主,能人经济特征明显。创业主要以小规模商业、作坊式加工业、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的个体经营为主,通过投资创办私营企业,更多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连锁服务、规模化农业等领域。
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
近年来,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省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陆续出台实施《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百千万工程”、“雁归兴贵”专项行动计划,采取“3个15万元”,投入财政专项资金,构建创业孵化运营服务平台,提供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困难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开办小微型企业。在政策激励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省每年有数十万农民工选择回乡发展、本土创业、就地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跨省外出务工人数同比下降0.16%,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54.64万人,同比增长6.74%。在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首选。
为了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民建省委组织有关人士到安顺、遵义等地调研。
通过认真调研,民建省委认为,要真正形成“雁归来”创业兴业的大气候和潮流,还需要解决好一些列问题:一是激励政策部分未落实,部门间政策整合程度待提高。有的地方创建创业型城市地方财政匹配资金不到位,有的县区就业专项资金缺口大,培训补贴等不能按时拨付,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平衡推进;一些地方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条件过高,创业反担保困难;培训资源分散在劳动、农业、教育、扶贫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领导、有效整合、组织和协调,重复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引导作用不明显。有的返乡人员对本地创业信息、项目、市场需求了解不多,想创业致富,但不知从何处入手,盲目投资情况并不少见,创业热情较高,扶持质量较低。与此同时,结构性失业矛盾较为突出:企业对熟练技术工的需求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技能层次又普遍较低,出现了一方招不到人、一方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三是园区配套功能不完善。产业园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主平台。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学校、医院、信息网络、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等配置不全,而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享受到公共资源服务带来的好处,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回来觉得不习惯,进入园区创业就业的农民工较少。四是平台服务水平不高。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其信息和服务管理挑战大。目前缺乏有效的政策信息平台,仅靠活动简报、文件资料、宣传折页很难实现就创业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缺乏有效的企业创业用工平台,农民工数据监测不完善,就业信息登记、供求发布衔接不及时,信息查询较慢,时效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政务服务整体合力不够,感知和共享性不够,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中,民建省委认为,除以上应该解决的翁同和困难外,农民工户籍制度、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保基金转移、子女随迁就学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同程度成为影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因素,由此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解决。
从多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民建省委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合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避免政出多门。一是落实创业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兑现降低工商准入条件、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创业用地政策、住房保障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人才奖励补助政策、用水用电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创业补贴政策、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子女入学政策等,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制度和体系建设,简政放权。二是建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监督机制,对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位。
二是发挥创业项目引导作用,预防众创泡沫。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和旅游升级版“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围绕建立以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性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为主体的创业导向体系,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后续跟踪等服务,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结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筛选一批用工规范、市场前景广阔、社会责任性强的企业作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实习基地,鼓励有创业意愿的返乡人员到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创业培训补贴。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在运输、商贸、餐饮、旅游等领域发展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发展能力。
三是探索多元融资投入机制,完善园区服务。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建议一是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资金与项目支持;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公共性服务部门提前进入园区,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
四是抢抓机遇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完善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服务管理配套体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行动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协调发改委、农委、工信、扶贫办、科技、工会、团委、妇联、教育、国土、城乡规划、住建、民政、财政、工商、市国地税、公安、卫计、社保等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实施方案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对各项优惠政策、园区发展、就业需求等进行及时宣传报道;二是搭建劳动力信息平台。切实了解和掌握全市外出务工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工作经历的各类劳动力,掌握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为企业用工提供实时信息查询;三是搭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放宽各项政策,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使返乡农民工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