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海口骑楼老街
□华 子
到海口,是要去看看骑楼老街的,犹如到了郑州去看黄河,到上海去逛城隍庙一样。在海口,打听骑楼老街很容易,只需打的到钟楼即可。
一个冬日的下午,笔者如愿来到被誉为“我国及东南亚外廊式建筑艺术奇葩”的骑楼老街。与到郑州黄河和上海城隍庙的肤浅欣赏不同,当亲临海口骑楼老街古旧斑驳的建筑群时,心间不由升腾起浓浓的对历史文化敬重的感觉。
骑楼,是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楼上住户,楼下商铺,骑楼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建筑用立柱支撑,形成骑廊。因骑跨人行道,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和商店敞开铺面陈列多种商品,故取名“骑楼”。又因单栋骑楼彼此相互连接,道路两侧形成长廊,从而形成整条商业街。
笔者了解到,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至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在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作为海岛之地,海口为什么会建设如此之独特的骑楼?
笔者了解得知,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如今,尽管已过去百余年,但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两边建筑的美。与其他地方的骑楼不一样,海口骑楼老街柱廊式人行过道,绝大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据介绍,该骑楼老街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因此,海口骑楼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合交织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笔者注意到,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13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如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空间;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常年有人供奉;较大的室内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等等。由于住宅外部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长年来形成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
作为具有漫长历史发展进程文化精髓之地,海口骑楼老街蕴含着中西结合的中国(南方)建筑艺术文化、南洋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诸多文化内涵。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与东南亚为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