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8家社会组织从2004年起开始评选“中国优秀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多年来贵阳市均列榜首;2006年,贵阳市被命名为“中华避暑之都”;2009年,贵阳市又荣获“全球十佳避暑旅游名城排行榜全球”第6名美誉。然而,尽管贵州“公园省、大空调、大氧吧”的避暑天堂形象已名声在外,但避暑产业发展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对此,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省委建议:
充分发挥贵州气候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避暑休闲产业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我省避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此,民建省委认为,为助推贵州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好贵州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是发展避暑休闲产业的有效途径。
记者了解到,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世界城市合作评价中心、中国驴友会等国内外8家社会组织从2004年起就开始评选“中国优秀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多年来贵阳均列榜首;2006年贵阳被命名为“中华避暑之都”;2009年又荣获全球十佳避暑旅游名城排行榜全球第6名美誉。同时,六盘水名列全国第六,安顺、都匀、兴义都进入前20名。毕节城市群(在建市前)也跻身第9名。韭菜坪、梵净山多次名列“中华十大避暑名山”,斗篷山、大娄山、云台山、云雾山等都在中华避暑名山之列。我省到处都是避暑胜地,每年的夏季,几十万重庆避暑客沿渝黔高速南下,到贵阳市周边各地避暑。
通过调研,民建省委指出,我省的避暑产业潜力巨大。当前,华中、华东、华南以及东南亚国家有数亿人口每年夏天都生活在酷暑之中,避暑需求无比巨大。仅国内来说,具有外出避暑经济能力的退休健康老人有几千万,暑假具有避暑需求和能力的学校教职工2000万,带薪休假避暑家庭办公、远距离办公、参加会议的潜在人群亦以千万计,避暑、消闲的消费需求旺盛,客源巨大而稳定。若“十三五”初即全力规划推动我省避暑产业构建和发展,到2020年全产业吸引避暑客源1000万人次,每人逗留10天,平均避暑消费5000元计,即可增加500亿元产值,带动GDP增长2.5到3个百分点。加上对旅游、农业、生态、食品、房地产等配套产业带动,以及对投资的拉动效应,避暑及相关产业将成为贵州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民建省委认为,发展避暑产业的条件成熟,近年来,贵州交通建设快速推进,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即将建成,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发达的交通路网已经让避暑出行变得非常容易。每年夏天定期到贵州避暑的邻省人群已达数十万之多,如果加上逐年增多的临时旅游避暑客源,贵州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避暑产业发展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通过认真调研和分析,民建省委发现,尽管贵州“公园省、大空调、大氧吧”的避暑天堂形象已名声在外,但避暑产业发展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一是规划推动主动发展的意识弱,步伐不大。除了贵阳市有意识打造“爽爽的贵阳”避暑品牌外,有顶级避暑资源的六盘水市、邻省市避暑人群比较热衷的遵义市、黔西南州,以及生态资源丰富的黔南州、黔东南州等都尚未把避暑产业正式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配套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能力缺口。酒店接待能力不足、城市交通拥堵、通乡通村公路的状况、特色优质餐饮体系的打造、避暑产业与旅游业的衔接发展等问题,都可能降低避暑体验的满意度,影响避暑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三是整体宣传和推介力度仍然不够。对潜在消费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尚未开展、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推介涵盖范围不广、不够深入,避暑线路、避暑网络的打造要么刚刚起步,要么尚未列入发展议程。
避暑产业是贵州大幅提高绿色经济占比的良机,也是带动旅游、房地产、特色农产品、医药、餐饮、养老等相关产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潜在支柱产业,前景远大、大有可为。为此,民建省委建议:一、尽快出台我省避暑产业总体规划,大力打造避暑基础设施和网络,推动配套产业发展,争取2020年使避暑产业发展基本成型。二、结合扶贫攻坚计划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改善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和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省外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避暑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等,使避暑产业的发展成为广泛惠及农村居民的富民产业。三、以避暑产业为切入口,带动大健康、医药服务、养老、会展和其他生活服务产业的大发展。
做好总体规划推动我省避暑产业发展
记者采访得知,为了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助推贵州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民建贵州省委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充分发挥好贵州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休闲产业的提案后,提案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选定为2016年省委办公厅全程了解督办的重点提案。
前不久,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傅永华组织召开专题督办会议。针对民建贵州省委《关于充分发挥贵州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休闲产业的建议》提案进行督办。来自省交通厅、省旅发委、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社会处等相关承办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者认为,民建贵州省委的提案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方向,问题分析透彻,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记者了解到,当该提案最后转递省发展改革委后,该委极为重视。就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该委在答复中表示,省发改委一直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尤其是避暑休闲产业。一直以来,省发改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山地公园省”战略部署,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充分发挥贵州独特山地自然景观、多彩民族文化、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大力创新山地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近年来,省发改委加强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营销;推进100个旅游景区、100个生态体育公园、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建成山地旅游大省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一是编制《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时提出突出“爽爽贵阳、避暑之都”,打造黔中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体验旅游、休闲度假避暑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打造黔北山地人文与生态旅游区;发挥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资源和避暑气候优势,打造黔西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二是2016年全省共有128个旅游景区纳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涵盖了避暑休闲、养生度假、康体疗养等业态,结合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方案,扎实推进避暑休闲产业的发展。三是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最大限度的将旅游要素布局到贫困村,突出贫困乡村避暑等气候资源特点,培育一批避暑休闲游、乡村体验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等业态产品,让更多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四是去年在安顺市云峰屯举行了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今年5月,在遵义市茅台镇1915广场举行了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唱响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展示推荐会。五是今年以来,省发改委共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建设基金12.22亿元支持我省49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预算内投资1.576亿元支持49个红色旅游、抗战设施、乡村富民工程项目建设,还争取到国家将我省12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十三五”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省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市(州)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休闲产业,发挥各地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民族医药、温泉水体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健康体验、民族保健、温泉疗养等服务,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保健养生基地和疗养胜地。同时,将积极支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做好避暑产业总体规划的论证和编制工作,推动贵州以避暑等产业为切入口,带动健康、医疗、养老、养生、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发展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