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抓手
□陈 政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紧迫目标,一是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再是采取刺激性政策来扩张生产规模,而是激活实体经济新的内生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含义是逐步摆脱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产业升级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贵州实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符合贵州实际。坚持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做大增量,传统产业突出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以实施“百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去产能,淘汰一批煤炭、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清理处置一批“僵尸企业”。要降成本,着力降低用电、物流、融资、税费和制度性交易等成本。要促转型,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和政策激励约束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要抓引进,千方百计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过转型升级后的企业。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全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西南重要物流枢纽和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全力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兴则贵州兴,产业强则贵州强。当前,贵州和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我们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从三次产业全面发力,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变后发为先发,变追赶为引领,迅速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消灭贫困,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2020年将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今后五年,将重点实施大扶贫及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构建新型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现代生态文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动力支撑等七大体系,并在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等七大领域上实现重大突破。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统筹把握抓好供给侧。高度重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贵州经济工作的主抓手。1统筹处理当前稳增长与长远促转型,统筹抓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统筹把握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稳定三大任务,统筹推进一产、二产、三产三次产业供给侧改革,统筹发挥政府、企业、银行三类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着力抓好大扶贫战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五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安排使用方式,制定出台我省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好用好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建立分级考核和排名公示制度,用好“扶贫云”和“扶贫专线”。
第三,着力抓好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贵阳大数据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推动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贯彻执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加快打造和推广“数据铁笼”。
第四,着力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抓住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梳理国家原有的关于西部大开发、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发展新能源等各方面政策,真正把国家政策用足用好,破除资金瓶颈,突出重点,完善方案,努力形成更多的资金来源和项目来源。
第五,抓好投资消费拓展需求。加大产业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扩大民生工程、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挖掘传统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旅游休闲消费。
第六,抓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稳定工业增长,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企业发展效益,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