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
——纪念民革贵州省委成立60周年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在助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驻贵州国民党中将、第八编练部司令陈铁,国民党十九兵团副司令王伯勋,四十九军军长王景渊,八十九军军长张涛等国民党将领和地方势力代表人物,在光明与黑暗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弃暗投明,纷纷起义,对助推贵州乃至大西南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军长、司令后来都成为民革贵州省委的领导人。
1951年5月贵州全境解放。在此时建立贵州民革省级地方组织,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政治战略布局的必然,也是团结改造民革所联系的那一部分人士为地方建设服务的需要。
李侠公接受中共贵州省委的重托,出面组建贵州民革,并当选首任主委,并非偶然,当属必然。李侠公1916年即东渡日本留学;1923年与周逸群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旬刊;1924年赴黄埔军校任职,受到过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接见,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关心培养;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经过五年的组织筹备,1956年11月18日,民革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标志着民革贵州省委正式成立。
此时,贵州民革的许多领导人在贵州地方人大、政府、政协中担任重要职务,如李侠公担任省民政厅厅长,欧百川担任副省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陈纯斋、叶谷霖先后担任省人民法院院长,王伯勋担任省交通厅厅长,陈铁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厅长……他们为百废待兴的贵州地方建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薪火相传。民革贵州省委成立以来的60年,是风雨兼程的60年,是团结奋斗的60年,也是成果丰硕的60年。60年来,先后担任过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的有李侠公、王景渊、安迪伟、马文骏、王世杰。正是他们,在中共贵州省委和民革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贵州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带领全省民革党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继承和发扬民革优良传统,为推动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推进贵州多党合作事业进程中,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奏响了一曲激越澎湃的长歌。
1自身建设 久久为功
60年来,民革贵州省委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把加强思想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民革贵州省委成立前后思想建设的重点,是通过自觉的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整风运动开始后,在“神仙会”上以“和风细雨”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民革党员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文革”结束后一段时期,重点在肃清极“左”路线对贵州民革的影响。1990年代以后,民革贵州省委多次召开思想建设工作会议,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多层次组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等活动,开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学三贡献’”等主题教育。纵观60年思想建设,始终贯穿四条主线: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坚持继承和弘扬民革前辈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注重发挥新媒体在思想宣传工作中的优势,利用手机报、微信公众号、民革e家等渠道,快捷、形象地讲述贵州民革好故事,树立贵州民革新形象。
——始终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基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贯彻民主集中制”放在首位。1997年,民革贵州省委实现新老交替、初步完成政治交接后,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民主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领导班子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了加强。加强组织发展,把“数量、质量并重,坚持质量优先”放在首位。1951年贵州民革组织筹备时仅有党员12名,1956年民革贵州省委正式成立时有了152名,截至2016年6月底,全省民革党员已达3100余名,年龄、学历、职称、民革特色、重点领域对象等各方面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强地方和基层组织建设,把“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放在首位。1952年建立了省直交通厅、民政厅等5个机关小组,1961年11月成立了第一个县级地方组织民革遵义市委,拉开了民革全省组织建设的帷幕。至2016年7月底,民革贵州省委在贵阳、遵义、安顺、铜仁、黔南等五个市州建立了委员会,在黔西南、毕节建立了市级工作委员;各级基层组织已达112个,其中在县区建立支部24个,基层组织覆盖面更加广泛。2012年起,民革贵州省委陆续开展了“组织建设年”“支部建设年”活动,通过评选“八佳基层组织”树立榜样、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制度等方式,不断加强了各级组织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履职能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首位。通过学习培训、挂职锻炼、政治安排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热心民革工作、参政议政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把“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履职活动”放在首位。2013年1月25日,民革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通过了成立民革贵州省委监督委员会的决定。其后,民革贵州省委监督委员会对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开展了监督,极大地促进了履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了作风的改进。2016年民革各市州委换届,监督委员会积极开展换届监督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为顺利圆满完成换届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保障。民革贵州省委自成立起,即开始注重制度建设。1957年5月20日,民革贵州省委一届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民革贵州省委各部门试行工作规则》,首次设定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1990年代,制度建设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革贵州省委逐步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主要有: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委会议等重要会议工作规则,中心组学习制度、专委会工作规则、调研工作制度、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制度等履职制度,岗位责任制、财务制度、考勤制度等机关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施行和不断完善,推进了民革贵州省委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机关建设等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民革贵州省委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提供了制度保障。
2参政议政 成果丰硕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重要职能之一,参政议政工作是参政党的生命线。60年来,民革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参政议政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可行、严格有力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了参政议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民革贵州省委成立前后,积极参与到贵州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技术革新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52年元旦,为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协助发动群众,主委李侠公在《新黔日报》上发表《为贯彻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而努力》的文章,表明了贵州民革的坚决态度。1953年10月,副主委欧百川担任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四分团团长,奔赴朝鲜开展慰问活动。为响应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民革74名党员认购6249万元,是预定认购数的8倍。
1989年中发14号文件颁布,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得以明确。2005年、2006年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实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下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
至此以来,民革贵州省委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把参政议政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扣三农、社会法制、祖统三个重点领域,围绕历届中共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大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建了睿智之言、献了务实之策,得到了中共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树立了贵州民革的良好形象,见证了多党合作的光辉历程和成就。
据统计,民革贵州省委参加中共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各类协商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情况通报会200余次,提出了具有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很多得到重视和采纳。2005年,主委马文骏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在协商会上提出的构建“和谐贵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三条建议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在下发的《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整改方案》中得到了采纳。2015年,主委王世杰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在中共贵州省委召开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提出的“健全依法治省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五条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在“十三五”规划中得到采纳。
民革贵州省委以党派或界别的名义向省政协会议提交提案300余件,约50件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或评为优秀提案,许多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获批建立、“中国汞都”万山汞矿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生态文明教育列入贵州省中小学课堂、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得到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等省领导的批示,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也形成了民革贵州省委“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政议政工作品牌。
民革贵州省委编发了《社情民意信息》418期,向贵州省政协、民革中央报送社情民意信息达486条。这些社情民意被贵州省政协采用156条,被民革中央采用86条,有53条得到国务院和贵州省领导的批示。2012年,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王世杰报送的《以田间道路集水面+水窖为突破口,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干旱缺水问题》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该建议高度重视,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并拨付专项经费给予支持。目前,贵州很多贫困县和缺水地方已经开展“田间道路集水面+水窖”的试点工程,蓄水成效显著,尤其是在2013年贵州省的严重旱灾中发挥了重要的抗旱作用。
3社会服务 亮点纷呈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延伸,是民主党派树立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窗口。60年来,民革贵州省委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和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充分发挥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和参与性,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革贵州省委及时把履行职能的重心转移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上来。民革全省各级组织开办学校7所、各类医疗机构8个,创办经济实体和咨询机构10个,为贵州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培训、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民革贵州省委于1981年开办的致用学校,先后开设了会计、英语、日语、企业管理等专业,培养结业的学生近1万名,为社会培养了需要的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被贵州省政府评为社会办学先进集体。
1983年,国家层面的智力支边工作正式启动。从那时起,民革贵州省委在毕节实验区、黔西南自治州试验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等地,围绕扶贫支边、咨询培训、协调项目、教育医疗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并积极参与民革中央对纳雍的帮扶。据统计,共协调项目30余个、资金达9000余万元;开展培训、咨询、义诊活动近1000场次、受益群众近50000余人次;帮扶困难群众2000余人次、资金达1000余万元。2012年以来,民革贵州省委着力打造民革贵州省委企业家联谊会、民革贵州省委法律服务中心、民革贵州省委实践基地、贵州民革中山书画院和中山艺术团等“五个平台”,形成了“中山·博爱”等工作品牌,通过开展“博爱·牵手困难群众”“关爱抗战老兵”等活动,在社会服务中做了实事,收了实效。2008年汶川大地震,民革党员白贵春迅速率领自己的医疗团队赶赴灾区开展义务医疗救援;2015年,在云南腾冲县来凤山麓修建落成了“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建立了民革贵州省委首个省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是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2016年4月,民革贵州省委启动聚力脱贫攻坚行动,举民革全省之力参与脱贫攻坚,为贵州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出实招、做实事。
4民主监督 履职谏言
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60年来,民革贵州省委认真总结民主监督的经验,开展了切实有效的民主监督。1956年,中共八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明确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1957年,中共省委开展整风运动,副主委欧百川在座谈会上作了《对统战工作的意见》的发言,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监督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民革贵州省委通过在各类协商会议上提出意见建议、参加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专项检查、支持民革特约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坦诚建言,切实履行了民主监督的职能。2016年,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在贵州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民革贵州省委积极参与,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5祖统工作 彰显特色
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是民革工作的重点。60年来,民革贵州省委在工作中突出民革的特色,充分发挥民革在台湾和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民革贵州省委迅速在1956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上,专门就促进和平解放台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其后一段时期,积极推动民革党员写信劝说台湾亲友,希望他们响应和平解放台湾的号召。1980年,民革贵州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了第一个对台工作机构——对台工作委员会,通过座谈会、茶话会、节日走访、书信等方式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台工作。1979年,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1980年,贵州民革党员韩道武手持祖国大陆通往台湾的001号入台证跨越台湾海峡看望了堂弟韩克武,拉开了赴台交流的序幕。2010年至2016年,民革贵州省委先后组织7批148人次赴台湾就经济、文化、旅游、科技和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考察,促进了两岸深层次交流。2012年以来,把开展涉台参政议政作为祖统工作的重点,成立了海峡两岸及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研究中心和港澳台侨胞法律服务中心,开展了“借鉴台湾先进经验发展山地智慧农业研究”等课题调研,一些涉台参政议政调研成果受到肯定和重视。
六十年征程,六十年求索,六十年积淀。抚今追昔,记忆犹新,催人奋进。一路风雨阳光,一路踏歌而行,六十年和衷共济,六十年薪火相继。六十周年华诞,是民革贵州省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民革贵州省委拼搏进取、再创佳绩的新起点。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合作见证辉煌。回顾过去,审视今日,展望未来,应答时代的召唤,贵州民革人正谱写着气势更加恢宏的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在中共贵州省委和民革中央的领导下,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奋力助推贵州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再立新功!
民革贵州省委历任主委
李侠公
王景渊
安迪伟
马文骏
王世杰
2013年8月2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左三)在纳雍县核桃寨村考察,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王世杰(右二)等陪同考察。
2015年11月18日至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左三)一行在遵义调研,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王世杰(左二)等陪同调研。
2015年9月16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中)走访民革贵州省委机关并亲切看望慰问机关干部职工。图为陈敏尔到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王世杰(左一)办公室看望。
1979年10月15日,参加民革中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贵州代表在北京香山碧寺合影。李侠公(前排左二)、王景渊(前排右一)、朱振民(前排左二)、刘文芝(后排左一)、曾元三(后排左二)、邹维新(后排左三)、程位忠(后排右一)。
1998年,民革贵州省委名誉主委安迪伟(右)等为纳雍县雍熙镇官寨团结希望小学揭牌。
2005年9月1日,民革贵州省委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赴独山深河桥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签名活动。
2011年9月26日,在民革省委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省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合唱民革“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主题歌——《感恩前辈》。
2015年7月10日,民革贵州省委十一届十五次常委扩大会议暨省政协民革界别小组活动在黔南自治州召开。图为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到黔南自治州荔波县蜜柚种植基地考察调研。
2011年6月1日,民革贵州省委与普定县政府签订定向结队帮扶协议书。
2015年3月27日,由民革贵州省委与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一起发起的“寻找你身边的抗战老兵”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图为在志愿者帮助下,17位抗战老兵代表在台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