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茶园 设绿色通道 保绿色品质 塑绿色品牌
贵州茶:以“绿”出山“香”飘世界
□冯海秀
黔北湄潭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厚重,仅制作“湄潭翠芽”就有21道工序。2015年1月,“湄潭翠芽”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中大地,群山苍翠。微风拂过,茶香沁心。
每当采茶时节,来自安徽、浙江、福建等国内传统名茶产区的茶商,就会成为贵州茶区的一道风景。茶园中的片片翠芽,映照着茶农增收致富的幸福笑脸,也承载着“黔茶出山”的希望。
“除了贵州春茶的采摘时间比江浙提早20多天外,茶的内在品质也是一流的。”一位常年在黔收购茶叶的茶商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国内唯一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因此,贵州出产的茶叶基本上无污染,且硒、锌等微量物质含量相对丰富。
去年,贵州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省茶园面积达689.2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全年茶叶产量为22.4万吨,同比增长23.7%;实现茶叶总产值214.8亿元、综合产值4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49.4%。截至去年底,全省注册茶叶企业3040家,拥有国家级、省级龙头茶企136家。
借力长江经济带发展,贵州正行进在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征途上。而“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是检验检疫履职的题中之义,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全局之力,因地制宜、找准定位,为“黔茶出山”开辟出一条宽广的“黄金通道”。
绿色茶园:质量安全示范区
今年,贵州省政府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推进目标计划。
贵州检验检疫局蓄势而上,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技术优势,制定了《2016年贵州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7+3”计划》。即全年创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家、国家级示范区不少于3家;同时,与全省7个市(州)政府及省农委、省商务厅、贵阳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有关部门力推示范区建设。
谈及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重要意义,贵州检验检疫局局长、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路生概括了“三个重要”: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食品农产品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早在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启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2014年1月,湄潭茶叶、麻江蓝莓两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同年10月,凤冈茶叶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
短短几年间,3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建成,得益于检验检疫人积极落实上级部署要求。遵义检验检疫局先后与湄潭、凤冈两县签署合作备忘录,按“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参与”要求及“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深入推进出口茶叶示范区建设,并带队赴山东安丘、四川蒲江学习示范区建设先进经验。2010年帮扶凤冈创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是当时贵州首个出口示范区;随后,湄潭、凤冈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借力示范区建设东风,遵义茶香飘出了深巷。2015年,两个示范区出口茶叶货值达827.56万美元,占全市茶叶出口近一半。
近年来,贵州检验检疫局又将“同线同标同质”作为创建示范区的切入点、落脚点,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贵州食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绿色通道:便利通关获实惠
“变青山绿水为企业的金山银山,需要企业、检验检疫等部门多方共同努力。”贵州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廖炯锋说:“要大胆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运用好‘三个一’、通关一体化等政策,让便捷通关为企业添砖加瓦。”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服务发展、惠企利民,促进茶叶扩大出口是贵州检验检疫局的主要目标。为此,一系列举措开始实施:
深入开展调研,结合当前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各茶区的产品特点、出口环境、产业需求等,主动找准检验检疫服务外贸发展的着力点,从全省、各市(州)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检验监管措施。
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模式,实施无纸化申报、通关单无纸化制度及“出口直放、进口直通”制度、“申报放行、验证放行、抽样放行、监管放行”4种放行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对示范区内企业的卫生备案、基地备案免予现场考核,缩短备案周期、提高备案效率,增强茶企出口积极性。鼓励、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出口备案,并出具相应的出口备案资质证明,为企业提供质量安全最亮的“名片”。
对出口茶叶实施风险监控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措施,督查企业落实好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尽可能消除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降低出口抽检比例,加快检验通关放行速度,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与农业、商务、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促贵州茶叶走向国际市场。
绿色品质:严把产品质量关
随着贵州茶叶市场不断扩大,茶叶质量安全成为茶叶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共同的关注点。贵州检验检疫局积极开展质量体系、有机产品、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等认证工作,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茶样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检测,引导生产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标准,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促进茶叶扩大出口。
“要让茶叶真正做到绿色,让百姓喝上放心茶,茶叶质量的源头把控,法规、监管、引导、扶持缺一不可。”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汪孝涛说。
走在该县各乡镇茶区,随处可见太阳能杀虫灯、杀虫板及监控摄像头。为维护凤冈锌硒茶质量,全县已投入上千万元实施茶园绿色防控。
2006年1月,在贵州检验检疫局、遵义检验检疫局的指导、帮扶下,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凤冈建立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三大标准化体系,成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10年,凤冈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并连续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殊荣。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50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227家;2015年凤冈锌硒茶出口欧盟12吨,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2014年9月16日,经贵州检验检疫局铜仁办事处检验合格的3000千克一级红茶顺利出口泰国,填补了铜仁红茶出口的空白。此次出口红茶原料,均来自经有机认证的茶园。
近年来,铜仁茶产业取得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约为126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35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1家、市级49家。其标志性产品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绿色品牌:金字招牌享福泽
近年来,贵州构建起“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同时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随着全省茶产业从“贵州原料”到“贵州制造”的跨步,黔茶品质、形象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客商认可。
“我们把检测时间控制在4天以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口岸通关滞留时间和仓储费用。”廖炯锋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从贵州本地出口申报,原产地印上了“贵州”二字。
据贵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5年全省出口茶叶金额达1567万美元,同比增长50.2%。贵茶成功牵手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全年向其供应“绿宝石”绿茶29.6万斤,首批910斤“红宝石”也发往星巴克;英国太古集团芬利茶叶公司、中粮集团、立顿茶叶等项目纷纷进入贵州,为黔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阳光、雨露。
此外,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主流电商平台,共有贵州茶叶店铺1692家、10115个单品在售,茶叶已成为贵州电商销售第一产品。
产业,逐渐变强;发展,逐渐变快;百姓,逐渐变富;后劲,逐渐变足。
看着黔茶飘香,飘出深山、香溢世界,贵州检验检疫人满心欢喜,更深感责任重大——追逐黔茶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任重道远。
绿色是贵州的底色,更是贵州茶区的主色。图为茶农在余庆县松烟镇茶园采摘“谷雨茶”。
(贺春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