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56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1-01

贵州医药产业定下目标:2020年总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

“六大工程”力促民族医药集聚发展

□本报记者 田锦凡

  作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大产业之一,贵州民族医药再次迎来重大政策机遇。

  根据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近期下发《我省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到2020年,贵州医药产业总产值将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医药工业产值650亿元、医药流通收入40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完成700万亩以上、产值达250亿元,形成10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2个、3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4个,100亿元级企业1个、30亿元级企业10个,单品种销售收入逾10亿元医药产品5个、逾5亿元医药产品10个;建成3-5个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在39个重点县建成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推动10个以上中药材大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

  当这些目标顺利达成后,贵州有望建成“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聚区”。为此,《实施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特色化、精准化、差别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医药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医药产业体系。

  “建强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民族药孵化基地。”《实施意见》明确,由贵州省科技厅牵头实施的科技创新工程,将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的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试验示范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围绕金钗石斛、铁皮石斛、茯苓、天麻、杜仲等重点药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鼓励省内苗药企业与其它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合作开发苗药新药。

  为壮大中药产业、苗医药、生物制品和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贵州在产业壮大工程中将鼓励建设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培育中药大品种;扶持苗药药材重点种植基地、苗圃基地,积极培育苗药美容、保健、养生等衍生产业,支持苗药做大市场;引进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创新药、专利药研发,支持华大基因西南库等项目建设;支持省内企业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可吸收生物材料等高值医用耗材产品,建设贵州省“医疗影像+基因大数据”中心。

  《实施意见》要求,强化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标准、实施绿色改造,在质量提升工程中对医药企业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管,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鼓励建设第三方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完善全省中药材、民族药材、饮片等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支持制药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提升生态化制造水平,推动医药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原材料互供、资源共享。

  同时,贵州将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强强联合,鼓励龙头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医药与医疗融合发展;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发展技术精、质量高的医药中间体、辅料、包材等配套产品;打造贵阳医药产业圈,推进贵安新区新医药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城建设,引导、支持新建、引进医药企业入园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天麻、石斛等10个特色优势中药材大品种,推动优势品种进入国家医保、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医保目录;积极引进全球制药500强企业、药品流通100强企业,鼓励省内医药优势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及股权、创业投资。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集聚发展、扶持优势品种、着力招强引优,完成结构优化工程。

  在市场开拓工程中,贵州将完善营销模式、健全物流体系、加强诚信建设。加快将医疗机构、药品企业有关信息纳入信息平台;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推动医药企业、医药物流园区智能化医药仓库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园;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档案)、失信企业“黑名单”,加大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力度。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实施意见》还提出,推进“互联网+医药制造”“互联网+医疗服务”,积极发展衍生产业。在业态培育工程中,要加快建设“云上贵州·医疗健康云”示范工程,打造“医疗机构+药店+网络平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发展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石斛、半夏、桔梗、银杏、何首乌等药材在药食两用领域产业化;大力开发药膳保健产品,发展药浴、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性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保健养生产业。

  除了细化各项目标任务的牵头单位,贵州还从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紧密衔接医改政策、支持推广创新产品、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业协同监管6个方面发力,为全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护航”。如在财政、金融上,采取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公共服务性较强项目,支持医药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发展;在创新产品上,鼓励医药企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及培训中心;在人才队伍上,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培养医疗器械工程师等实用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