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九三中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杨大平 胡英明
2009年,九三学社中央应中共威宁自治县委请求,将该县五里岗中学作为帮扶联系点之一进行倾情、倾力、倾智的精准帮扶。8年时间使五里岗中学这个昔日全县排名倒数的国家级贫困县乡级综合学校一步步嬗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之路,在乌蒙高原的毕节试验区唱响一曲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精准扶贫的教育赞歌。
始建于1989年的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五里岗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环境复杂,不仅校舍简陋,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就连生源也严重不足。多年来该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全县排名倒数。从1989到2009年的二十年间,全校仅有这两小幢校舍,分属初中部和小学部。校园一无围墙,二无教师住房。放眼远望,方圆2平方公里范围内只有这两幢简陋的校舍相依为伴。
学校名声不好,生源自然极差。学校附近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都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往别校就读。
2009年,更名为九三中学的五里岗中学在九三学社的帮扶下开始了“二建三改四破”的涅磐之路。
“二建”: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软环境。
九三学社中央和九三学社省委联合捐资22.5万元、协调省教育厅配套20万元援建的第一幢教学楼。
在封闭式校园内一栋栋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学生食堂拔地而起;250米塑胶环形跑道、塑胶足球场、水冲式卫生间美化了校园环境。
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积极参与援建的科技馆,配置总价值达500余万元,馆藏设备10余台(套)、馆藏书籍3000余册。此外还建成图书馆、校史馆、教师书吧各一个,配置藏书数万余册。
温馨、安静的教学环境,使学校学生和老师数量开始有了显著飞跃。
“三改”:改校名、改育人理念、改传统教育全面实行新课改。
2009年在中共威宁自治县委的请求下,九三学社中央经研究同意以“九三”命名威宁自治县五里岗中学。6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亲到威宁自治为学校揭牌。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育人理念,被篆刻在正对校门旗杆基座的大理石上,时刻省视师者善教,学者笃学。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实行新课改是改变观念采用“输血”式帮扶措施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的关键——邀请国家课改联盟的专家团队到学校调研指导;帮助选派领导和优秀骨干教师到贵阳、成都、安徽、山西、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参观交流学习培训;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学情动向,规划新课程改革办学发展方向。
2011年5月新课程改革工作启动后,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常务副主席邵鸿,副主席丛斌、贺铿等领导以及九三学社省委、毕节市委主委和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先后多次来到该校指导工作;九三学社中央选派多名机关干部到威宁自治县挂职,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九三中学新课改指导与培训给予了极大的持续帮扶力度。
中共毕节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以及威宁自治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工作,学校也积极与各兄弟学校进行交流互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九三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开始有了明显提高,各项工作也开始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学校综合发展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四破”:一破教学活动质量不高。成立课改办公室,下设各科课题研究小组,指导老师在编制教育教学活动方案时,力争达到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过程目标化。
二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强化小组建设,根据成绩差异,采取小组内独学、对学、组学方式,形成互帮互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积极探索和丰富大课间活动,把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拓性地创造了40分钟大课间阳光体育锻炼模式,其中融进的民族舞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项目。一系列课改使学生真正成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知识的卖点,校园成为欢乐的海洋,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升。
三破教师提升积极性和创造性瓶颈。把教学绩效与工资挂钩,激励教师争当微笑型、阳光型、幸福型、研究型教师,争做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倡导“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的教学,让课堂“寓教于乐,活而不乱”。
四破资源设备匮乏。在九三学社中央号召下,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九三学社上海、江苏、天津、河北、广东、福建等六省市社组织纷纷加入到关注威宁自治九三中学发展的行列中来。
据不完全统计,从威宁自治九三中学挂牌的7年间共累计捐资130余万元、捐赠图书12550余册,其中电脑132台、乒乓球台4台(套),空调设备20台(套)、书包及学习用品230余份。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个人向该校捐赠了价值3.18万元余的《大百科全书》一套74卷、《十万个为什么》三套56册、品牌小提琴两把。九三学社河北省委还帮助该校组建足球队,捐赠价值15.6万元的足球装备与服装,从河北省国家足球队邀请2名国家级知名足球教练多次赴该校开展技术培训。
通过全面推行“二建、三改、四破”工作法,威宁自治九三中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面貌、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综合实力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被评为毕节市和威宁自治县“实验教学示范校”、“毕节市安全教育先进学校”、“威宁自治县课程改革示范校”、“五四红旗团总支”;2013年评为“五好关工委”;2014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1月,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学校”、4月被国家科协授予“2015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单位”、11月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重点实验基地”、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三生四爱 五心五好’专题教育示范校”和“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省级示范校。同年该校成功加入“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和“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项目学校;2016年3月被评为威宁自治县“安全维稳工作先进单位”;5月该校团总支被威宁自治县团委评为“五四红旗团总支”。
特色教育成效显著:2015年在第30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贵州赛)中有8人次获奖(占威宁自治县获奖总数的66.7%);同年该校组织学生制作科学微电影《给帆布鞋做面膜有用么》荣获全国三等奖;2016年在贵州省第31届科技创新大赛中,有9个项目获奖。其中1个项目入围全国赛;同年被国家科协授予“2016年‘走近创客,体验创新’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校”和“全国第二批足球特色学校”称号,赵德聪校长被授予贵州省初中名校长称号,“赵德聪名校长工作室”也正式建成; 5月代表威宁自治县参加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机器人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由贵州省科协主办的机器人大赛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教学相长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在威宁自治县新课改研究课评比中,威宁自治九三中学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20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7名,获奖人数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3%;在全县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中该校再创佳绩,18名教师上榜,其中一等奖8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获奖人数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30%;2015年两名教师论文荣获贵州省第23届青少年辅导员论文评比一等奖、一名学生获第30届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名教师获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016年两名学生在第二届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同心助推山成玉,协力能使土变金。随着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服务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和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相信毕节试验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威宁自治九三中学的发展、嬗变只是试验区百花园里一朵小花,是我省同步小康征程中一个分镜头!这样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