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4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0-19

黎平纪堂侗寨的原生态“芦笙节”

□吴志培

  纪堂侗寨位于肇兴侗寨西北4公里(山路2.5公里)处,海拔670米,坐落于半坡平地山岭间,聚落成三角形,因寨后有口水塘(人称“五龙塘”),山岭侗语又称为“己”,另因塘“堂”同音,故名为“纪堂”。全寨座落幽如桃园山庄,寨内外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其东南和西南面为层层的梯田。纪堂侗寨是肇兴侗寨宗族的分支,全寨均为陆姓,有五个“斗”(房族),各“斗”(房族)的内姓分别为郭、曹、鲍、白、孟,共有386户,1628人。全寨建于宋代后期,迄今已有760多年历史。

  全寨共有鼓楼三座,上寨、下寨和小寨各1座,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座鼓楼结构造型基本相似,其中下寨鼓楼最为壮观,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经数百年,曾多次修整,民国16年(1927)再次修整。1979年冬,劫后余生的鼓楼再次被修葺一新,并于1982年列入省政府重点保护单位。该寨有两座萨坛,一为“萨岁”即大祖母,一为“萨温”即二祖母。

  纪堂后山山顶,有一块松林掩映的地坪,系历史上的款坪。款坪边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万世芳规”款碑,也有立于近代的“乡规民约”石碑,是款约社会的有力见证。清朝时期,纪堂建有侗族地区最早的书院—“堂学书院”。光绪年间,该书院培养出陆学彬、陆永声两名进士,是黎平明清23名进士之一,至今其匾额、碑记还保存完好。

  纪堂侗寨的芦笙,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产生一个芦笙队,一个芦笙队由大中小30——50支芦笙组成。芦笙节日活动两年举办一次,融会贯通于其它侗寨,既隆重又富足文化底蕴,鲜活浓缩了侗家人生活的文史天地,在整个侗族艺术文化中超脱魅力,举世无双。以侗族芦笙和抬“官人”为观赏特色,风情文化古老而完整,丰富而独有个性,文化盛宴让人醉不思归。该活动,先抬“官人“,后赛芦笙。抬“官人”、赛芦笙、“留芦笙客”等是它的综合内容。

  “抬官人”活动以几名“裸身”小伙开幕,展现人类返璞归真艺术。三声铁炮响过,入场仪式开始,几名“裸身”小伙面戴遮羞布以“开幕”的角色,蹦蹦跳跳率先入场。“抬官人”活动形如特殊的露天美术馆,展示了“北京周口店猿人”画面,以小伙们“裸身”的状态为参观者提供一次特殊的人体展览,时长一刻钟左右,展出的内容为各种形式的裸身男性艺术作品。凡参观者,热词叠加,媒体蜂拥,几名模特的美男子,成为了活动艺术的新标签。他们呈现一种生活,为每个艺术爱好者的创作提供了新元素,展现的裸身艺术也能被大众正视,全身赤裸状态,是一种艺术创作。没有人对“裸模”心怀偏见,大家宽容地期待他们尽快成长。他们参与拍摄,让媒体公众的舆论力量,勇气地面对纪堂。表达的洒脱含义是纪堂人的呼吁与呐喊,希望裸身艺术进入记者、拍客、看客视角。他们的化妆、造型、姿势单纯,可直观地看到人类的“返璞归真”,再现北京周口店里人类的秘密,看到艺术的纪堂和个性的纪堂。纪堂人举办芦笙节以自己的人体展览作为活动内容之一,是一个高雅的艺术,获得了艺术界的关注,博取了大家的意识和认同。

  “抬官人”活动,展示农事史实。场面农事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有使用农耕工具农耕的,有使用鱼竹笼装鱼的、有使用竹烘篓烘辣椒的、有使用鱼兜兜鱼的、有背鱼帘准备放田水的、有使用捕鳅器具捕泥鳅的等等,真实展示侗家人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活动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反映传统生态生活的特点。活动的真实画面具有写实味,是侗家人农事风貌的范例。从内容来说,它的表现技法精粹反映了农村生活,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意境深远的特色。活动的灵魂,在创作上,注重用真实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概括来说,活动脉络和基本特征,集生活、艺术为一体,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抬官人”活动写实侗家人的日常生活。

  “抬官人”活动操持“生殖器”,充分反映男性生命之源。“精”是男性生命之源,保持好精、气、神是中医养生精髓。明代袁黄所著的《摄生三要》中指出:“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揭示出精、气、神三者关系密切,互为影响,相得益彰。精是元气中精微细致的部分,是生命的根源……。活动展现的这些部分内容是他们生态生活,精力充足,精神焕发的艺术体现,充分展示了男性的生命之源。同时,活动滑稽部分,直接带你步入动漫世界和自由王国。

  “抬官人”活动,娱乐人群圈,彰显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丰富多彩。活动是积极的休闲娱乐方式,深受众多人群的青睐,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人,人人参与,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既不美容,也不过多化妆,全寨男女身着侗服,个个炯炯有神,老年服,中年服、青少年服,聚成了侗族服饰博览会。活动不论身份,不论性别,不论年龄,是尊老爱幼的典范,娱乐人群圈体现民族活动的社会性。

  “官人”出场互动,彰显文化空气没有局限。“官人”一般由寨里家境较好、四世同堂家庭的青年或小孩装扮,正襟危坐于遮顶竿上,一言不发,由四人抬着。一位“官人”往往拥有几十上百位“随从”前扶后拥,由两架或两架以上的芦笙纵歌萦绕。在芦笙乐曲的陪伴下,侗家姑娘着盛装、戴银饰、系花带,也自然意识地围着“官人”起脚落步。抬轿壮汉凑着笙歌,踩着音律,腿脚起伏,淡定有神……。“官人”也可互动,它是动态的“官人”,具有流动性,男女都可为“官”,有情趣的人,也可亲身体验。它的文化是活跃、乐观、无局限的文化,避开了世俗约束,男女和谐平等。

  活动仪式,彰显民族芦笙文化厚重。入场仪式,即继几名“裸身”小伙开场后,其他小伙和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由各族“族长”带领,在芦笙队奏起的“入场曲”中,开往芦笙坪,芦笙队围着坪中一根高桅杆绕场三圈。老人端坐中央,手持一根稻穗,祈福平安,祈福富贵,邀请“萨”岁英灵同乐;小伙们吹着芦笙绕着老人自然形成内圆;姑娘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外圆,风情中尊老敬老的思想淋漓尽致……随后主队在坪中列好队,奏起“召唤曲”,邀请客队入场。参加芦笙会的所有芦笙队在“召唤曲”声中入场。上百个芦笙队全部迎进场后,数千架芦笙齐鸣,彩旗招展,欢声雷动。接着,三声铁炮复响,比赛开始,先由两队各奏不同的曲调,以淘汰的方式选出优胜者再进行决赛。比赛结束,分发奖旗,最后全场奏《扫场曲》,宣布当天这场芦笙比赛活动“结束”。笙赛有尽而其意味无穷,在赛事结束的同时,主寨积极主动挽留芦笙“王”者做客,示意对“英雄”的仰慕和追求。

  甜酒风情,展现侗家姑娘 “真善美”。中午,纪堂即主寨的姑娘们由本寨芦笙手奏着笙曲挑着甜酒给客队笙手解渴。上百名侗家姑娘,满戴银花项链、肩挑红桶、手打青伞,列队入场。所列队形,展示她们青春的风采、青春的魅力。鲜活的甜酒风情在纪堂侗寨里,倾情地放纵。她们在列队过程中深情地目测自己的“对象”,“真善美”的友爱与微笑,显得十分质朴善良。她们倾诉衷肠,不单纯地为对方送酒,做好服务,献点爱心,更在乎寻觅自己的未来。她们豁达的胸怀感动了所有贵宾。客人饮了甜酒,买了糖果置于桶内,在笙曲和鞭炮声中欢送她们,向她们表示答谢。

  活动加强亲族之间的联系和社会群体生活。节日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亲族之间的走往和团聚,年复一年,他们的联系也就由于节日的媒介得到加强,其子女哪怕远在他乡都尽可能地赶回家中团圆过节,即使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返回,也要托人带物寄托情思。节日文化活动,不仅调节自身的社会生活,做到张驰有度,劳逸结合,还使活动成为侗族人昂扬精神,促进民族之间往来,增强民族团结友爱的重要载体,它是联系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