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49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0-19

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刻不容缓

□邓文淼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在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国家就无法前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毋庸讳言,百余年来,中华文化出现了断层。经数千年考验沉淀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就像倒洗澡水把小孩一起倒掉一样,与糟粕一起被抛弃了。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富强,人民一天天富足,但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质财富充裕了,精神家园却丢失了。

  弥补文化断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从少年儿童抓起,绝对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贵州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贯彻落实意见。2015年5月,按照民革中央妇女和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我主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情况”调研。通过在我省部分中小学调研发现,许多学校按照《纲要》和《意见》要求,探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启动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被设定成为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实施方式的认识并不明确,对需要开设多少学时、教授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收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不够规范。传统文化教育既未列入课程,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为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的学校使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自行组织编写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出版社已出版的传统文化读物,有的甚至由教师自行编印教学内容。这些教材大多不是具有教材编写资格的部门编写,也未经相关部门审定,是否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特点,是否具有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有利于凝聚民族文化共识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值得认真研究。

  (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一是地域不均衡。城市学校开展活动较多,乡镇学校开展活动较少。二是学段不均衡。传统文化教育受升学考试压力影响较大,小学阶段活动较多,初中、高中阶段逐渐减少,初三、高三基本没有。

  (四)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一是对教师课内、课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没有评价标准。二是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没有评价和检测标准。评价缺失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学生学习随意性大,往往是以表面热热闹闹的活动,代替传统文化系统性、规范化的教育培养。

  (五)教师队伍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亟待加强。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断层,中小学没有专任传统文化教师,现有学科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十分欠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或者在所教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六)传统文化教育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家庭育人环境不容乐观。许多父母本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普遍欠缺,难以承担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身上传承和弘扬的重任,特别是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更是缺乏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更别说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二是社会传统文化环境破坏严重。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断层,致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在社会中遭到颠覆:唯权是从、唯利是图,而仁义遭弃;坑蒙拐骗、弄虚作假,而信义遇疑;结党营私、亲亲远德,而正义受阻。法制保障乏力,民意通达不畅,社会弥漫暴戾之气。面对这些情况,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断层,已使我们的社会失去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饱尝了传统文化丢失的恶果。今天的学生是若干年后的家长,是明天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从少年儿童抓起,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建议: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建议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议,在中小学阶段,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语文课程,修订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每周固定设置1—2课时;同时,加快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增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二)组织编写使用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建议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议,一是压缩现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约三分之一的篇目数量,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文比重。二是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编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四个分册,供中小学生使用。同时,我省应结合实际,加入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

  (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是各级财政划拨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基础设施,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全面、均衡地开展。二是中小学应结合实际,制定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地方和学校文化特色、民族文化传统、公共文化机构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地进行。

  (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一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科学设定传统文化内容占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比例,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在考试中的比重。

  (五)建设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一是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在省内高校设置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一方面尽快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急需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现任教师开展全员培训。二是聘请一批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或教学。

  (六)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导。发挥各类家长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开展对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以期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有和私营企业员工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全员轮训,逐步提高其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严重背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且违法违规的行为施以重典,保障公正底线,树立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机关、社区、农村和工厂、街道、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以多种形式张贴、悬挂传统文化宣传品(栏),形成浓郁的氛围;各级新闻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更多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民革省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