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03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20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孙 袁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老百姓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1998年以来,贵阳市社区卫生发展从无到有,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92个,已建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7个,承担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协管等工作,解决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问题。

  一、贵阳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明确,功能定位不准确。总体来说,贵阳市社区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较好,但基本医疗服务相对滞后,未能共同发展。

  (二)主体责任不明确,服务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市有新型社区92个,按1:1配套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覆盖率仅58%。已建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新建城区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显不足或建设进度缓慢。

  (三)管理体制不顺,公益性定位不突出。全市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多样,举办主体有政府、公立医院、企业医院和民营等多种形式并存,即使是政府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缺编或空编现象。企业医院和民营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以营利为目的,民营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一家为非营利性质。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薄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面积不足,标准化率低。信息化建设滞后,多数以手工纸质为主。

  (五)专业人才队伍紧缺,服务能力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临聘人员偏多,占89.5%。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全科医生不足,存在留不住人、引不进人的情况。

  (六)分级诊疗没有建立,双向转诊无法落实。一是基层首诊制度形同虚设,尚处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主要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居民信任度低、依从性不高。二是“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患者医保支付、药物使用等“上得去下不来”,主要是政策不对接、服务不连续、协调机构不健全、信息不共享,利益不分享,下转不情愿。三是“急慢分治”措施不到位,大医院急慢不分,“大小通吃”、急诊进不来,慢病转不走。四是“上下联动”管理体制不顺,“目标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纵向联动不顺畅,横向联动不给力,医院之间不协调。

  二、加强贵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快网络建设。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要科学制定社区卫生设置规划,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确保每个新型社区或3-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一是严格执行《贵阳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试行)》,将社区卫生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区域社区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确保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确保到2017年底,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覆盖率达100%。

  (二)理顺管理体制,坚持公益性定位。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综合改革,确保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导作用,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财政投入长效机制,通过置换、转型、新建和购买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社区必须有一个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调社区卫生服务 “公益性定位”。云岩、南明等中心城区乡镇卫生院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营利性医疗机构逐步转型成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设置准入门槛和考核退出机制,鼓励、引导各级公立综合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民营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进行清退。

  (三)加快标准化建设,夯实服务阵地。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到2016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在80%以上,2020年达95%。二是利用贵阳市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开发运用,在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基础上,建设覆盖市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诊疗中的作用。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加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力度;推进二、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引导二、三级医院专科人才到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服务,在薪酬和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抓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抓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五)加快综合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分级诊疗。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按上下对齐,职能对应原则,强化本级政府对医改的领导。二是明确分级诊疗病种,实施差异化报销政策。为不同级别医院确定分级诊疗病种,按病种实行责任医疗,医保按病种定额付费,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和价格等手段引导就地就医。三是推行区域协同医疗,构建医疗联合体。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互联互通智慧医疗平台,网络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搭建城乡一体化分诊平台,实现区域协同。四是加大宣传、转变就医理念。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居民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官方媒体进行宣传,引导患者自觉下沉就医。五是控制医院规模,明确功能定位。按国家要求控制大医院单体规模,弱化大型医院普通门诊、强化其急诊和专科门诊服务。六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要相结合。充分利用医保、价格、信息化等手段引导患者就地就医,稳步推进,从而早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目标,打造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格局。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政协副主席、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