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5日至8日,本报应湖南湘声报邀请,参加湖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贵州等6省区市政协报刊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暨“走进三山——政协人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采访活动兵分三路赶赴湖南境内的武陵山-雪峰山片区、罗霄山片区和南岭片区开展。采访期间,三路记者小分队奔赴大山深处,穷乡僻壤,记录并见证湖南省各级政协深度参与、倾情助力脱贫攻坚的行动,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政协组织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付出和取得的成效动容,尤其湖南省政协倡导的各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三个一”行动,开创了“政协式扶贫”的新模式。通过集中采访,记者看到了湖南政协人的无私奉献,看到了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
传递政协声音 讲好政协故事
——“走进三山——政协人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纪行
□本报记者 卢春勤 杜 薇 何 博
武陵山-雪峰山片区——
让乡村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
“欢迎来到补点村。”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在向记者打招呼。她是王庆祝,湘西自治州政协办公室干部,补点村的村民都称她是最美第一书记。寒暄过后,在她的带领下,记者深入到了补点村了解精准扶贫情况。
补点村位于吉首市矮寨镇东北部,距离吉首市区只有11公里,但是从附近的矮寨大桥望去,可以发现,村寨沿洽比河而建,两边是绵延起伏的山脉,地形闭塞。“雨季一到,现在看着很平静的洽比河河道便会迅速拓宽,淹没沿河的农田,五年一大水,一年一小水是这里的常态。”王庆祝向记者介绍,靠天吃饭,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值得高兴的是,去年补点村迎来了湘西自治州政协驻村扶贫队,成为州政协的扶贫点,脱贫计划随即应运而生,并立即实施开来,为这个饱受水患的村庄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也将补点村作为精准扶贫联系点,依托该地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出苗族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王庆祝于2016年3月被派驻到补点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到任,她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补点村要在2017年完成全面脱贫,要比之前州政协设定的方案整整提早了三年!脱贫任务十分紧迫。
“补点村是吉首市省定84个贫困村之一,该村共有154户678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全村建档立卡31户104人,现有贫困户27户80人,占总人口的11.8%,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王庆祝感慨地说。
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扶贫工作队利用该村在养蜂和蔬菜种植的现有基础上,通过直接帮扶、间接帮扶、委托帮扶三种模式,按照村民的意愿选择发展方向,通过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
记者在一个蔬菜大棚旁遇到了正在忙活的农户施正珍,他是州政协副主席宋清宏的结对帮扶对象。聊天当中他告诉记者,家里有四个还在读书的孩子,妻子身体不好,所以大部分的农活都只能由他自己来做。
能够有一个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不再“靠天吃饭”是施正珍的一个最大愿望!
在宋清宏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记者在现场看到施正珍家已经搭建起了13个蔬菜大棚,辣椒、茄子、苦瓜、黄瓜等作物都已经在大棚中安家落户。施正珍很有信心地表示,这13个大棚将为他带来两万余元的净收入。
在距离补点村不远的小溪村,已经明确提出打造“吉首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在这里三王庙原址、雷公坡寨堡、洪家大院等众多古迹分布在村子当中,人文气息浓厚,因此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4年9月,小溪村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
走在小溪村的游步道上,该村第一书记吴天宇向记者介绍,州政协驻村工作队在推动特色乡村旅游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争取到了340万余元的资金,对游步道、民俗文化广场、村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建。吴天宇指着我们脚下的游步道说,这条3.8公里的游步道就在记者到访的前一天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游客通过这条游步道就能到达村里面的各个景点。截至目前,小溪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8.3万人次,比2015年全年的游客量增加了6倍。
同时,州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对小溪村的区域特点、产业现状、经济结构、预期收益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之后,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选项、注重生态、带动旅游”的村级产业园建设思路。
吴天宇告诉记者,在产业园项目开展之前,队员们与村民进行了一次交流座谈,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以魔芋种植为主,西瓜、香瓜、黄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为辅助的农业生态项目。根据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初步估算,产业园能够带来年均17万元的生产效益,并以每年不少于8%的幅度增长。
湘西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宛庆丰认为,湘西作为湖南省的扶贫攻坚主战场,拥有独特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提振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更能够帮助群众找准精准扶贫的路径。
武陵山片区包含了湖南省的37个县市区和贵州省的16个县市。其中,湘西自治州更是与贵州铜仁山水相连,同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文化、风俗都十分相近。记者在湘西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发现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记者注意到,湘西自治州政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为载体,向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类精准扶贫思路,让枯燥的文件和专业术语变得生动和浅显。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月光三部曲”,这始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思路,湘西自治州政协主席龙德忠随即带领州政协上下,创作出了《十八洞的月光》、《因为您》、《您的深情》等音乐电视,通过歌曲的形式将精准扶贫的思想唱了出来。湘西自治州政协副秘书长罗虹告诉记者,晚上大家跳广场舞的配乐很多都用的是这三首歌曲。可见在群众中间的接受程度。
罗霄山片区——
脱贫攻坚中贡献政协力量
炎陵县是湖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0个乡镇202个行政村,总人口20.2万,其中农业人口16.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122人,贫困发生率14.5%。随着党中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炎陵县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役中,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了政协力量。
特色水果炎陵黄桃是炎陵县的八个农业产业之一。炎陵县政协为做好黄桃上市前的相关工作以及挖掘横桃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组织政协委员对炎陵黄桃主产区平乐乡、龙溪乡、十都镇、山垅村及黄桃经销龙头企业——耕夫子公司进行了调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今,炎陵县部分贫困户通过种植黄桃已实现预脱贫。
平乐村贫困户蓝志英,妻子患病,不能做重活,且常年用药;孩子就读于职业学校,学费高昂,造成家庭困难。今年3月,蓝志英遭遇车祸,花费了巨额医疗费用,至今一腿未愈。2013年,蓝志英一家就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来,政府为其发放扶持资金4000余元,帮其种植黄桃树216株。2016年,黄桃树全部挂果,收入5万元;到2017年,家庭收入有望达到15万元。
平乐村贫困户朱圣洪,妻子弟弟皆是智力残疾人,女儿患类风湿残疾。家中劳动力缺少,几乎无收入来源。2009年,朱圣洪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下,种植黄桃树300棵,并落实了低保、助学、残疾补助等政策。2014年,朱圣洪家的黄桃树全部挂果,实现年收入6万余元。2016年,黄桃树为朱圣洪一家带来收入10万元,目前一家人已经住上两层的小洋房。
炎陵县政协响应湖南省政协“三个一”行动,倡导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炎陵县政协委员、东风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张湘军即刻行动。2014年8月率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来到木新村做宣传说:“加入合作社能带动大家脱离贫困,走向富裕。”村民张友春当即登记,成为木新村加入这家专业合作社的第一人,此后,东风乡有220人加入了该社。今年5月,张友春又以金融扶持贷款的方式入股5万元,一个月前,他拿到了第一笔2500元的分红。
张友春家里,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妻子曾因下地干农活时被石头砸伤脚,因施救不及时,落下终身残疾,还有一个正读初中的儿子。因三人都需照料,张友春只能守着家里四亩水田,靠在乡邻间打点零工维计日子。张友村说:“有张湘军这个年轻小伙子带领,我坚信,美好的日子就要来临。”
目前,合作社成员已有220户,其中贫困户77户286人。其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
2015年3月,张湘军又组织举办入股大会,贫困户热情高涨。贫困户具体入股形式十分明晰。以人均产业扶贫资金、村集体部分资金入股,每年获得10%的固定分红。以自有山场入股的,山场种植高标油茶林,由合作社实行统一基地标准、统一油茶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统一销售,贫困户以山场面积、租赁年限及租金为入股本金(总价值的12%)分红,山场入股合同年限为30年,签订山场入股合同,每年分红一次。另外,还采取入股保本分红的帮扶模式。贫困户通过金融扶持贷款进行入股,银行贷款利息由合作社定期还息,到期还本,贫困户按贷款金额入股金额的10%固定每年分红一次。合作社经济组织发放持股证,合同期满后,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继续入股。
张湘军说:“通过油茶产业扶贫带动,东风乡77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万元。东风乡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作为一名来自民营企业的政协委员,我能做的就是多为群众做点实事,勇担社会责任。”
南岭片区——
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邵阳市蔡锷乡罗士村第8组村民邓伟军是一个典型因病致贫的家庭。其父亲患胆管癌,儿子也不幸罹患脑癌,这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当邵阳市政协委员贺尚秀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送去爱心扶贫款2万元,随后又送去1300元,如今还帮助邓伟军栽种脆枣,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
这,只是邵阳市政协各级政协委员积极投身于“三个一”助力脱贫活动的一个缩影。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邵阳市政协广泛发动各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三个一”活动,委员们积极投身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目前委员参与率已达91.9%,并涌现出了许多委员扶贫的感人事迹。
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下辖8县1市3区,该市有8个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1273个贫困村,80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记者随采访团一行先抵达了邵阳县西南门户重镇——黄亭市镇,该镇共有市级联点扶贫村3个,县级5个,镇级5个。其中,市政协联点驻村帮扶的金峰村,是全国最大的石膏生产企业——双雄矿业所在地,总人口1860人,贫困户83户,贫困人口280人。
“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展无门。”常驻金峰村的扶贫工作队的扶贫干部由衷感叹。而油茶素有“一棵树,一斤油,一家人,一百年”的美誉,是维持一个家庭长久生计的极佳产业。市政协紧紧抓住邵阳县“全国油茶之乡”的产业底蕴和发展趋势,采取大户承包、贫困户参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通过项目争取、大户出资、农户投劳的“众筹”方式,先后投资126万,在金峰村新造油茶林2800亩,为20户贫困户每亩增收2000元,带动就业48人,为贫困户建立了一条长久的“立家之计”。
在市政协的示范带动下,邵阳县政协由主席带队,在联系点的民主村就油茶发展问题,专门进村上山考察4次,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开展“低改”、新造油茶林1900亩。
同时,市政协还引进了优质枣品“中秋酥脆枣”,建设一期基地40多亩。目前已挂果投产,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今年拟再发展100余亩,现已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时值9月,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村民捧出沁甜的中秋酥脆枣请记者们品尝,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是村里扶贫产业结下的果实,在城里可以卖到30多元钱一斤。”
走进邵阳县白仓镇塘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所拥有两层小楼学校。据了解,塘代村是湖南省政协办公厅于2015年确定的定点帮扶村。为解决塘代村适龄儿童上学难等困难,省政协协调投入经费130万余元对村小学进行提质改造,并向邵阳县教育局争取增配3名大学学历的专任教师。
同时,市政协以“三严三实”、“三个一”精准助力脱贫等活动为载体,由主席亲自带领市政协委员,先后3次组织团市委、市交通银行等单位干部职工共捐资3万余元,对金峰村43名贫困学子开展送助学金、送学习用品等帮扶慰问活动,并对2015年、2016年发奋考上大学的2名学生各重奖1万元,极大激发了本村其他学子的积极性,全村学习风气为之一振。
在市政协的号召带动下,邵阳县政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10万元,建设高标准村级小学1所,为323名学子解决了就学难问题;先后2次发动全县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为联点的民主村捐款2.6万元,共资助贫困学子35名。
去年来,镇党委政府与政协联工委一道,通过“三个一”、“双岗双比”等活动,发动全镇党员干部、政协委员开展助学贷款13500元,为14名贫困学子“雪中送炭”。
一路走来,无论是在金峰村,还是塘代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都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得益于各级政协在扶贫工作中将贫困村的基础建设作为重要的扶贫内容来抓,这将为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据介绍,去年7月以来,市政协积极争取资金400万余元,为金峰村新建6米宽的高标准村道4.3公里,硬化组道1.8公里,修建农业灌溉水渠700余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该镇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将所有符合条件的187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计划。目前,危房改造开工率为100%,12月底全部竣工。
“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民政协有责任把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共同投入到全市脱贫攻坚决战中去。”邵阳市政协副主席王若波在与采访团一行召开的座谈会上如是说。
洽比河岸的补点村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右二)、副主席兼秘书长袁新华(左三)等为记者授旗
贫困户加入帮扶企业合作社,入股后每年可获得一定的分红以及其他扶持。2013年入社的贫困户,今年已是拿到第二次分红。图为农户持入股证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