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203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08

村富 景美 民乐

——西秀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扫描

□肖志坚 伍明华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殷切希望。近年来,西秀区结合山地实际,突出统筹“政、企、农”,抓实“建、管、养”;实施以村聚景、以景聚业、以业聚富工程,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改善新路,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了贵州样板。如今,西秀区曾被“脏乱差”淹没的广袤农村,渐次被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所替代。

  统筹“政企农”,抓实“建管养”

  西秀区统筹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力量,充分释放政府的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企业的参与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破解规划、资金和管理等难题,形成了一套可持续、能发展的“建管养”机制,助推村庄变盆景、盆景变花园、花园变产业。

  第一,政府引导。政府重在规划引导、资金撬动和管理指导。一是规划引导,按照“统一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千村一面,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尊重各村民俗风情,对全区193个行政村进行逐一研判、科学定位,以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明确“x”项规定建设内容;以特色产业和文化培育为重点,提出“y”项自选建设内容,以“x+y”为主要内容制定《西秀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规划(2016-2020年)》,明确近期、中期目标,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分批次规划建设。二是杠杆撬动,政府整合涉农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六项行动计划”等投入,作为资金杠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税收减免、土地出让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鼓劲扶持政策,搭建区城投、交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区金财公司等协作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撬动农民自筹、企业投入,做大人居环境“资金池”,解决投入问题。三是管护指导。政府出台《西秀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指导意见》、《西秀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指导意见》等长效管护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加以管护指导,明确村集体和村民作为管护的主体,提出社会参与运作和管护的路径规则,不指定、不设定具体的管护措施,交由村民自主选择运作管护方式。

  第二,农民主体。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引导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管好自己的家园。一是自主建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合作社推动等方式,激发农民改善人居环境内生动力,全区80%的示范村通过农民宅基地置换、土地入股等形式,形成“第一桶”建设资金,政府再根据农民的主动程度整合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把集中新建与对农民自建房进行改造结合起来,坚持少拆房、不砍树、不填湖,注重沿袭农村风貌、保持风格和谐,形成了双堡镇大坝村、大西桥镇下九溪村、杨武乡平田村和猛帮村等一大批特色示范村。二是自决管护。在政府出台的管护指导意见框架内,探索村民自身和村民与社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村事民议、村务民决”,引导村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管护协会、委托企业管理等方式,长效管护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三是自励发展。政府建立竞争性评价机制,推行建设管理全程公开、第三方独立监理、改善结果竞争评判的方法,确立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的竞争政策,管得好的奖励投入,管得不好的挂牌整顿,激励村民自主加大人居环境设施建管力度。很多村庄在激励政策之下探索了“三个一点”(普通农家少一点,农村经营户匀一点,农民合作社多一点)的群资群护办法,贫困户免费、普通农户每年100元、经营户每年300元、合作社补贴6万元;大部分乡镇将物质激励和文明引导相结合进行管理,真正实现了改造一片环境、提升一片文明。

  第三,企业参与。尊重市场规律,引进市场机制,解决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谁来投入”、“谁来管理”等问题。明确企业同步享受ppp模式、政府税收减免、到期退出机制等政策,负责人居环境社会发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养护管理。在政府规划引导下,以维护村集体利益为前提,对多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打捆发包,通过PPP模式,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污水、垃圾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北京首创、四川华宇等集团化企业投入资金,承建了全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并在合同期内依法获取经营利润。同时,依托区内两家大型绿色能源企业,在全省率先构建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全覆盖系统,实现农村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污水项目2017年实现全覆盖,不但解决了企业营运管护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够增加企业“变废为宝”的收益。

  以村聚景,以景聚业,以业聚富

  西秀区始终把促进区域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环境改善与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提升的多赢,以村聚景,以景聚业,以业聚富。

  第一,以村聚景。抢抓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坚持把一个个村庄建成一个个景区。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采用“1+N”镇村联动、产镇景联动等模式,突出以牂牁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三线文化、商旅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黔中文化”,赋予每个村庄灵魂和灵性,通过先打造点、后连成线、再聚成片,近三年就建成了55个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形成了以古镇古村古河流+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东线屯堡乡村游,以民风民俗民族+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南线镇村园体验游。西秀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旧州景区、国家4A级云峰屯堡旅游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刑江河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旧州镇获评全国最美宜居小镇,“梦里水乡·田园浪塘”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云山屯、鲍屯、本寨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明遗风·水墨本寨”获评全省“最具人文气息乡村”,“大明军阵·活水鲍屯”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西秀区成长为“黄龙屯”旅游圈的人文旅游核心区,实现了乡村旅游覆盖面积达50%以上,乡村旅游出现井喷式增长,基本形成了全域旅游格局。

  第二,以景聚业。在依托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农旅融合、产城互动,在一个个美丽乡村、一条条乡村旅游线路、一片片风景之间,布局具有西秀特色的蔬菜、茶叶、粮油、药果、畜牧五张产业名片,让农民的左口袋装下“旅游钱”,右口袋放入“产业金”。该区突出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乡一园,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成功打造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个、农业示范点220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1家,覆盖全区所有乡镇。二是优化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的特色产业链条。“安顺山药”、“刘官傩雕”获中国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众筹发展的“黔山屯”品牌鸡蛋,屯堡茶山生产的“明英茶”,沿袭传统工艺生产的“邓幺妹”鸡辣子,贵州第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生产的“贵安牌”菜油,布依人家民族工艺生产的“布依腐乳”等20余个农产品品牌,发展了大坝金刺梨特色村、金钟苑养猪特色村,周官傩雕特色村、中所运输特色村,山井挖机特色村等特色产业村。三是发展电商产业。发掘特色文化,整理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做大传统作坊,搭建电商平台,实现安货出山。建立两个区级大数据平台(软通动力、豪德电商),27个村级电商服务平台,实现了产品在网上、交易在线上。通过电商+文化,卖文化、卖产品、卖工艺,传承乡愁古韵,“周官傩雕”、“安顺蜡染”、“屯堡地戏”、“丝头系腰”、“旧州鸡辣子”、“布依腐乳”、“屯堡元素”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食品真正漂洋过海、远渡重洋。

  第三,以业聚富。村庄变景区、农业变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给农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在门槛脚创业、田坎边就业、寨子头赚钱,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农民从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跨进第三产业,从单纯依靠种植业生存的农民成为股东、工人、老板、商贩、服务员。目前,全区已经培育发展了150余家乡村客栈,100余户特色食品餐饮户,80余户民间手工艺品生产户,通过乡村旅游推介,带动特色食品不断发展,产生了“浪塘人家”等60余户示范带头户。目前,8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4个贫困村出列,4.46万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52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