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多举措力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力争2017年增加值逾2050亿元、2020年逾3200亿元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到2017年,全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增加值达205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80亿元左右。贵州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上述阶段性目标。
据了解,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其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2015年11月,我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首个全面、系统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正式施行。
作为《指导意见》的“贵州版”,《实施方案》明确要重点发展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商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教育培训服务10大行业。健康服务业方面,将实施“百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5大工程;力促社会办医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打造10个左右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旅游服务业方面,将建设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100个,汽车露营地、自驾车营地50个,文化主题客栈2000个,加快完善“快旅慢游”体系,全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建成“智慧旅游云”;养老服务业方面,将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及规范,在各县(市、区、特区)至少建1所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实现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体育服务业方面,将打造3-5个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鼓励地方、企业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生态体育公园”,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贵州公共体育数字服务平台。
同时,文化服务业方面,将加强少数民族刺绣、银饰、纺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培训,打造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名城名镇名村;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文化企业及中小微型创意、设计企业,推动骨干文化企业上市。法律服务业方面,将引导全省律师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村入寨、进社区、进园区,为基层群众、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商贸服务业方面,将实施“百千市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100个省级示范商贸流通专业市场、1000个乡镇(社区)商贸服务中心建设;以民族特色时装、饰品、文体用品、图书音像等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时尚街区。住宿餐饮服务业方面,将选取10个黔菜品种、10个黔菜企业进行重点推介,打造“黔茶”品牌;加大星级酒店建设力度,优化星级酒店布局。居民和家庭服务业方面,将建立家庭服务业人员培训基地,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平台。教育培训服务业方面,将推动教育培训服务企业改组改制,积极鼓励民资投资;打破行业壁垒,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教育培训服务产业;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为此,贵州将强化财税支持,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购买养老、健康、家庭、教育培训等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贷款的抵押品种类、范围,探索围绕核心企业、开发上下游企业的全景式供应链融资方式;完善用地政策,鼓励和支持通过加强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面落实生活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工商同价政策,进一步规范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突出人才支撑,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质量管理,鼓励行业性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申报,在标准立项、制定及施行中给予支持;抓好统计调查,形成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组织实施,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决策咨询、行业自律、标准及诚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预计到2020年,贵州将基本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可达3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在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可达3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5760亿元、年均增长1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