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推力 以问题为导向
着力推进禁吸戒毒工作见实效
——贵州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纪实
□沈进笃 本报记者 黄福九
受历史、地理因素和国内外毒潮泛滥影响,贵州省深受毒品危害,毒情形势严峻复杂,禁毒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禁毒工作。近年来,在国家禁毒委、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举措,大胆创新,全面落实禁毒综合治理措施,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全面加强、大力推进各项禁毒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禁毒新路。
2013-2015年,贵州省人民群众认为吸毒贩毒严重的比例逐年下降;2015年,贵州省禁毒工作综合排名全国第七,其中,吸毒人员管理和戒毒康复工作排名全国第二。
推广“贵阳经验” 推动创新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在破解禁毒社会治理难题中积极探索,锐意革新,准确把握禁毒工作规律,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探索创造了极具贵阳特色的禁毒工作新模式。
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主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同志批示:我看“贵阳模式”值得总结推广。禁毒工作必须创新,党委领导、全社会参与的格局要真正形成,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改变越打越多、越禁吸毒人员越多的现象,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禁毒新路”。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以及刘跃进、谌贻琴等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大力总结推广贵阳禁毒工作经验。2016年4月12日,贵州省禁毒委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贵阳经验”。
当前,全省各地正结合实际,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大力推动“贵阳经验”在本地落地生根,全省初步形成了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禁毒工作新格局。
完善工作体系 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与经费保障。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黔东南州和12个省禁毒委重点整治地区,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第一主任的禁毒委员会。其中,黔东南州投入资金10亿元在全州新建一批戒毒场所,收治规模达1万人以上。盘县按照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涉毒人员每年人均50元的标准保障禁毒专项工作经费,按县内出所接回每人800元、县外1200元的标准保障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无缝对接”工作经费。
二是强化机构队伍建设。目前,贵州省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所有乡镇、街道均成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仁怀市、盘县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增设一名综治办副主任,专抓禁毒工作。松桃县按照吸毒人员百人以上乡镇按不少于3人、百人以下乡镇按不低于2人的标准全部配备禁毒办专职人员。全省各地均按照社会面吸毒人员30:1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20:1配齐禁毒社工。安顺市、六盘水市把禁毒工作纳入村警务助理的工作范畴,明确了工作职责、考核标准。
三是强化健全工作制度。近年来,贵州省禁毒委、禁毒办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强化督导考核问责。目前,贵州省省市县三级均制定出台了《禁毒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作为评定重点整治地区的标准之一,对排名全省后3位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2016年,黔东南州黄平县、黔西南州兴仁县,威宁县因此分别被通报警示和挂牌整治。
拓展数据平台 精准查处管控
贵州省公安机关禁毒与网安部门密切协作,联合制定《贵州省公安机关禁毒部门与网安部门案件合作机制实施细则》,形成了网上网下齐抓共管的格局。
一是在吸毒人员日常排查管控中,禁毒部门与网安部门准确、及时交换信息,依法实施管控。
二是充分应用信息化作战平台,加大涉毒信息的采集录入力度,通过网上巡查、信息研判等措施,最大限度排查隐性吸毒人员和脱失吸毒人员。2016年,公安部将贵州省贵阳市列为“涉网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三个试点城市之一,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贵阳市共查处吸毒人员1880余人次,其中,通过网安提供的信息查处率达60%。
三是依托刑释解戒人员信息系统,开发公安、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推送功能模块,落实无缝对接管控措施。
3年来,贵州省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接回率和出所管控率持续提升。
破解收戒难题 补齐资源短板
一是建立回归体验中心。为有效缓解强制隔离戒毒所容量、警力、保障、管控不足的问题,激发强戒人员的戒毒积极性,提高床位利用率,贵州省探索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回归体验中心”,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六位一体”,主要接收强制隔离戒毒满1年、现实表现良好、经诊断评估合格、本人自愿提出“过渡体验”申请的强戒人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戒毒人员的有效管理,较好解决了戒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回归社会难题。
通过以上措施,贵州省强戒所床位利用率均超过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建立“关爱医院”。为有效破解患艾滋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涉毒特殊人群的收治难题,贵州省由卫计部门牵头,依托医院或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开辟专区,疾控部门参与防治,公安部门参与管理,建立涉毒特殊人群收治管理中心,有效破解了制约禁毒工作发展的瓶颈性难题。
目前,贵州省已建成特殊病收治医院37家,投入资金1.9亿元,共收治涉毒特殊人员6600余人次,在治1500余人,另有19家正在建设之中。
三是建立无缝对接工作机制。2012年,贵州省禁毒办牵头制定《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无缝衔接工作机制》,强制戒毒所定期向省禁毒办推送预出所人员名单,省禁毒办将名单传发各地,由当地禁毒部门组织人员到戒毒所将本辖区强戒出所人员接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驿站式”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建档立卡、落实帮教措施、开展后续管控工作,切实提高了管控率。
2013年至2015年,贵州省无缝对接率逐年上升。
各方力量介入 形成多元治理
一是成员单位积极履责。各级禁毒委各成员单位进驻社区服务站,将本单位职能融入其中,结合各自工作特点,深入社区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措施帮扶,切实扫除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诸多困难。
二是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面。贵州省在吸食阿片类毒品500人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同时,在吸毒人员较多的乡镇(街道)和符合条件的“阳光企业”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延伸流动服务点,不断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率。
目前,全省已建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62个,累计治疗人数4.2万余人,维持治疗人数1.4万余人,居全国第三位。
三是积极开展涉毒扶贫。为有效解决因毒致贫问题,各地党委政府将禁毒扶贫纳入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因毒致贫严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由各级禁毒委成员单位定点帮扶,为因毒致贫人员及家属在上学、就业、就医等提供便利和保障,实现了精准扶贫。
四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贵州省积极培育、发展禁毒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他们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帮教感化、法律和心理咨询、宣传教育等服务。
目前,全省已有禁毒协会84个,禁毒志愿者队伍580余支,禁毒志愿者2万余名。其中,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等“五老”人员组成的贵阳市花溪区“阳光妈妈”志愿者协会,进入社区、家庭、场所开展帮教感化活动;2015年6月,被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
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融入社会、走向新生为理念的安顺市西秀区“新芽”禁毒自愿者组织,先后接纳17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他们创作歌曲、禁毒漫画、小说等,开展演出、现身说法1000余次,探索出了一条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回报社会的新路。
由爱心人士、吸毒人员家属等组成的黔南州瓮安县“众人拾柴”禁毒志愿者组织,配合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禁毒宣传、社会帮教、救助服务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提升能力水平 务求禁毒实效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省禁毒办建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师资库,编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培训手册》等专业资料,成立禁毒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培训,提升了广大禁毒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二是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优化整合禁毒资源。盘县就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府购买禁毒工作服务的文件,投入资金1.3亿元,有力推动了禁毒工作社会化、专业化。
目前,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已在全省推开。
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吸毒人员,有效防范肇事肇祸事件发生。2015年11月,贵州省禁毒办印发《吸毒人员分级分类管理标准》,根据吸毒人员的具体表现情况,分别设为红、黄、绿三色预警,分类采取工作措施,有效减少了吸毒人员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一步,贵州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禁毒委、公安部的部署,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零容忍”,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为贵州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中),省禁毒委主任、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郭瑞民(右),省禁毒委副主任、省禁毒办主任、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邹碧声(左)在“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现场。
“无毒青春 健康生活”活动现场。
向禁毒志愿者授旗。
2016年“三八节”贵阳市人民广场禁毒活动现场。
明察秋毫,一丝不苟。
参加活动的群众观看缴获的毒品。
销毁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