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前行风正劲 如椽巨笔著华章
——写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际
□王华维 田 高 王庆凯 本报记者 李 林 王 曼
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春华秋实。
8月8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迎来60华诞。对于黔南420万各族人民来说,过去的60年,是一心向党的60年,是波澜壮阔的60年,是华丽蝶变的60年。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儿女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一幅又一幅壮美画卷。
60年沧海桑田,60年旧貌新颜。抚今追昔,黔南人民后发赶超更有底气、同步小康更有锐气、富民强州更有志气;继往开来,风景这边独好,黔南各族儿女正用如椽巨笔书写着“云贵赛江南”的时代华章。
民歌一曲颂党恩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黔南布依民歌《好花红》,歌声直抵心灵、历久弥新,饱含着各民族对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赞美和讴歌,唱出了各族人民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永恒心声。
新中国成立前,黔南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兵匪为患、苛捐杂税、灾祸频仍,各族人民极端贫困、民不聊生。
1949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大西南,鲜艳的五星红旗遍插黔南大地,各族儿女箪食壶浆喜迎人民解放军、载歌载舞欢庆翻身得解放。历史从此被彻底改写。
195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都匀处处人山人海、户户张灯结彩,3万多各族人民身着盛装汇聚在这里,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黔南历史,从此开启新篇。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黔南州如春苗般茁壮成长。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是1956年的99.3倍,人均生产总值是1956年的48.5倍,财政总收入是1956年的667.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56年的257.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56年的127.3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6岁提高到73.8岁,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黔南州迎来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从2013年起连续3年稳居全省前三;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10位、2014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6位。
六十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对党的无限感恩。黔南各族儿女始终坚信:花朵只有向着太阳才会开得红艳,各族人民只有永远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天堑如今变通途
俯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从首都北京一路向西南,越过广袤的华北、华中平原,一片绿色的山区便映入眼帘,这就是秀丽多彩的贵州高原。黔南,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贵州高原的中南部。
忆往昔,交通是制约黔南发展的最大瓶颈,纵使坐拥“东经湘赣通沪浙,南下两广接港澳,西过云南连东盟,北上川渝进西北”的良好区位优势,诸多优质资源也只能无奈地“养在深山人未识”。看今朝,陆空水互济、内优外快、互联互通的立体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许多沉睡的“宝贝”被“唤醒”,良好的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看公路——总里程由1956年的692公里发展到2015年的18000余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省高速路网最密;
看铁路——总里程2015年达542公里,比1956年增加395公里,阔步迈进“高铁时代”,在全省高铁里程最长、站点最多;
看航空——从无到有,2015年通达广州、成都、海口、重庆、贵阳5个城市,旅客年吞吐量47900人次,荔波机场正在提级改造,都匀机场、罗甸机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
看水运——2015年水运通航里程786公里,实现了“北上长江,南下珠江,通江达海”目标。
交通天亮了,发展路宽了,小康梦照进现实。
“一圈两翼”展翅飞
很长一段时间,各县市功能分区不清、集聚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困扰着黔南的后发赶超。如何推动各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特色取胜?
2014年1月召开的州委十届三次全会给出了答案,“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在黔南版图之上形似雄鹰展翅飞翔,把“?”拉直变成了大大的“!”。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黔南把全州13个县(市、区)划分为三大经济板块:以“大都匀”为龙头,以福泉、瓮安煤电磷一体化,贵定昌明、独山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支撑,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以“北翼”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物流业、空港服务业、民族制药业为依托,千方百计融入贵阳和贵安发展,着力打造环贵阳经济带;以“南翼”三都、荔波、罗甸、平塘民族文化、喀斯特生态旅游、天文科普旅游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一个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黔南日趋成型。
2015年,“泛都匀经济圈”GDP占全州的49.9%,三年年均增长15.8%;“北翼环贵阳经济带”GDP占全州的28.3%,三年年均增长16%;“南翼生态文明示范区”GDP占全州的21.8%,三年年均增长15.4%,黔南呈现“一圈”引领、“两翼”齐飞的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春潮涌
建州60年来,黔南一直在找寻契合州情的发展路子,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黔南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坚持农业稳州不松劲、工业强州不动摇、三产活州不懈怠,三次产业结构由19.7∶39.9∶40.4优化为17.5∶36.3∶46.2。
作为全省农业“185工程”的发源地,黔南州重点发展茶叶、烤烟、精品蔬果、绿壳蛋鸡等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长顺绿壳蛋鸡和高钙苹果、三都水晶葡萄、罗甸火龙果、龙里刺梨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龙里湾滩河等农业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出“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后,省委、省政府将都匀毛尖茶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茶品牌之首、赋予都匀毛尖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多年来,黔南州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举全州之力做深做透做足茶文章,争做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有力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全州茶园面积达到131万亩,实现干毛茶产量2.09万吨,综合产值65.47亿元,都匀毛尖以181亿元的品牌价值荣膺“中国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
黔南工业有过辉煌,有过低谷。为实现工业再度崛起,黔南州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工业“百千万”工程为主抓手,统筹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过去5年,关停落后产能企业71家,投入资金260余亿元推动200余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瓮福千亿级产业园区被列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
第三产业蕴藏着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黔南以大数据运用为引擎,以全域旅游、第三方物流为“两轮”,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了全省首个县级大数据产业园区——百鸟河数字小镇,打造了“好花红”电子商务第一村;荔波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荣获国家5A级景区;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龙里快递物流园区,涌现出龙里、福泉、荔波、惠水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大射电(FAST)项目。这一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敏感度最高、威力最强的射电望远镜,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最大“天眼”。今年9月的“天眼”开眼,将给奋进中的黔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射电+天文科普”“大射电+大数据”“大射电+大旅游”……大射电必将“+”出黔南美丽新时代!
看黔南,一幅产业布局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农业“接二连三”、工业“脱胎换骨”、旅游业“好花更红”、物流业“流光溢彩”……
攻坚拔寨促改革
“十二五”期间,黔南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放行政审批事权146项,取消州级所有行政许可事项。
秉持正常运转靠财资、基础设施靠融资、产业发展靠引资理念,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累计直接融资6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引进州外到位资金4554.1亿元、年均增长64.1%;引进中国中铁、中国建材、山东金正大等27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黔南。
坚持“简政放权、扩权强镇、镇园合一、提升服务”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乡镇自我发展、统筹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率。
在全州开展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福泉市中小学去行政化试点改革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示肯定。
本着“主动对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以产业合作为核心,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突出抓好与贵阳、贵安、黔东南和广东、广西等地的开放合作,着力建设西南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已在黔南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成典范
绿色是“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底色,是黔南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建州60年来,黔南各族人民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决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深入实施“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植树造林141万亩;推行节能减排,强化污染治理,最大程度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实施低碳行动,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发展一批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015年,全州空气质量达标率99.95%,森林覆盖率57.4%,全州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推选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文化繁荣强自信
黔南州是人文毓秀之地、文脉炯耀之域。诞生了贵州第一位进士犹道明;西汉著名辞赋家盛览、著名经学家尹珍求学回乡后设坛教学,开启了贵州学校教育新征程;明代王阳明弟子张羽中、邹元标在都匀开设书院,传道授业;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开启了“黔学之光”……
黔南是红色革命之地、伟大转折之域。红军长征六过黔南,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红色记忆。无论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伟大转折的前夜瓮安猴场会议,还是独山县深河桥伟大抗战,都激励着黔南人民勇往直前、拼搏奉献。
黔南是民族聚居之地、文化多彩之域。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节和卯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独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在节庆活动中展现得栩栩如生。
此外,黔南州还拥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58项、州级121项;《刺梨花红》《瓮水长歌》等文艺精品脍炙人口,黔南绕家大歌在2016年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中斩获金奖。
“十三五”时期,黔南州将深入实施“大文化”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民族特色文化软实力,为同步小康、富民强州提供精神动力。
民生之责若泰山
黔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期间,78.7万农村贫困人口、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03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都匀、福泉、龙里提前两年通过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认定。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5%,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居全省前列。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始终把抓好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大事要事,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创建“三甲”医院3家,新农合参合率达98.25%,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注册护士认识分别从1956年的368张、181人、52人增加到2015年的17131张、5835人和5377人。
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探索形成了“5531”社会治理模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福泉“112”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平安黔南”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五年稳居全省前列。
黔南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历经60年的砥砺奋进,这些质朴而美好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
精神高地筑堡垒
建州60年来,黔南涌现了无数优秀共产党员:有上甘岭英雄、1955年转业回荔波老家带领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金朝贵;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超低空雷达之父”王小谟;有创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苦干实干”大关精神的何元亮;有36年“跪教”感动中国的民办教师陆永康;有“背篼精神”美名扬的长顺敦操乡干部群体;有带领乡亲开辟“幸福隧道”的“当代愚公”邓迎香;还有千千万万默默坚守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
进入“十二五”,黔南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
深入开展“三亮一创”活动,建立州管干部电子记实报告系统,着力解决“庸懒散慢浮”问题,全州干部作风满意率为89.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制定出台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农村、机关、社区、学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6大领域党建工作方案。
研究制定了《州直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交流暂行规定》,2014、2015两年共交流州直机关科级干部255人、内部轮岗交流406人,有力破解了州直机关干部板结化问题。
以落实“两个责任”为牛鼻子,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中,黔南州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为81.73%,维护群众利益满意度为82.16%,七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今,一支“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创新型干部队伍正在黔南加速形成。
新的征程,新的奋斗!今日黔南,天时、地利、人和,心齐、气顺、劲足:一个经济跨越发展、政治风清气朗、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持续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黔南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活力、协调、生态、包容、幸福的社会主义新黔南正由美好蓝图变成实景画卷。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黔南各族人民将坚定不移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以“强创新、占高地、作示范”为主题,发扬大射电创新精神,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用心用情用力谱写好中国梦的黔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