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意 解民忧 惠民生
——农工党中央“同心助医工程”实施记事
□刘基春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针对毕节试验人口基数大、医疗条件落后等情况,农工党中央充分发挥界别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致力于推动落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改善毕节试验区人民群众健康环境,提高试验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2010年7月,农工党中央协调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恒集团在毕节试验区启动了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项目,倾力在定点帮扶的大方县实施。
打造医疗扶贫升级版
“同心助医工程”项目在大方县实施以来,通过探索“强基础、强基层、推医改、惠民生”等路径,打造医疗扶贫升级版。
改善基层服务设施强基础。“同心助医工程”项目累计投入款物价值8087.63万元,对全县33所乡镇卫生院和300所村卫生室实施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改造,帮助添置4844件医疗服务设备。1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了DR、彩超、乳腺诊断仪等设备;中恒集团向大方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捐赠价值1200万元的常用药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基层。“十二五”期间,大方县医技人员由1369人增加到4049人,高级职称人数由34人增加到68人,乡级卫生院人员编制由462人增设至1269人。分期分班集中培训乡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622人次。农工党中央及其各级组织和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牵线搭桥协调北京、上海、天津及省内14家大型医院与大方县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和合作帮扶机制,为大方县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选送233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各帮扶单位进行中长期进修学习,组织221名专家赴大方县开展帮扶、义诊、培训活动。
医药卫生体制创新推改革。紧紧围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径,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行与目标绩效挂钩的县级公立医院院长聘用制度和年薪制,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管办分开。实行首次获得执业资质者给予一次性奖励制度。探索依托城乡一体化医联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实行“门诊统筹+住院统筹+大病统筹”模式,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征收基金、统一保障待遇、统一结算办法。
拓展医疗扶贫新路惠民生。针对贫困山区卫生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吸引和激励优秀全科医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实现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强力打造“同心助医工程”升级版--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计划。2015年2月,全国人在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及夫人倡导并带头捐赠设立了“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基金”并以毕节试验区为试点,以大方县为主启动实施“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计划”示范项目。2015年第一批招录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员23名(含订单定向医学生5人),18名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员实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管理方式。在农工党中央及帮扶指导下,对同心全科特岗医生实行“双导师”制度,农工党中央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分别担任省级以上导师,由县卫计局聘请县内副主任以上医师分别担任县级帮带导师,全方位增强特岗医生服务水平。
群众得到真正实惠
“同心助医工程”实施以来,为毕节试验区探索脱贫攻坚路径,树立了新典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让百姓得到了医疗扶贫的真正实惠,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解决了全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难,被中央统战部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
服务条件全面改善。“同心助医工程”项目为各基层医疗机构量身定制建设标准,科学合理分区,规范设置科室,简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安装病房呼叫系统、输液大厅视频设备,开设病人食堂及洗漱间等一系列人性化便民服务措施,努力营造人性化、家庭化、温馨化的服务环境,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和服务对象,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同心助医工程”实施后,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开设中医科,80%的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通过培训人员和增添设备,改写了过去有部分设备基本无人才、既无设备更无人才的历史。
应急救护初显成效。初步建立起了统一服从县120指挥的县内急诊急救网络,为保障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难以估价的重要作用。
群众得到真正实惠。从2011年下半年起,农村一般病、常见病患者首选在乡村就医的比例逐步提高,按照县乡双向转诊机制,重症病人在县治疗后就回到乡、村康复,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与县城医院几乎相同的医疗待遇,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