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98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15

  贵州民族刺绣作为古老而绚烂的工艺文化,因其色彩斑斓和造型优美而闻名,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及记载民族历史的功能,被称为中国手工艺艺术的瑰宝。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贵州民族刺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传承危机。

贵州少数民族刺绣:突破困境展示旺盛生命力

□本报记者 曾 丹

  古老而绚烂的民族工艺文化

  “我省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等十八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贵州高原文化,其中的刺绣更是以其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现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百花园地中。”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贵州民族刺绣中,以苗族刺绣最有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苗族刺绣主要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前者色调单一、绣工简单,后者色彩绚丽、绣工 复杂;从绣工上来说,苗族刺绣技艺繁复,仅刺绣花式便达十二 种之多,诸如平绣、堆绣、锁绣、辫绣、缠绣等;从题材上来说,苗族刺绣最多的就是体现女性崇拜的“蝴蝶绣”,如“蝴蝶妈妈”与 “蝴蝶姑娘”等,另有展现“蝴蝶妈妈”从十个蛋中孵化的龙、虎、 水牛、蛇、蜈蚣、雷和姜央等形象。其中,黔东南苗族银饰和苗族刺绣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民族标志”和“地理 标志”性质,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黔东南州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红、蓝、粉红、紫等色。黔中地带喜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套为几何图案,喜大红、大绿、涤蓝等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苗族刺绣是千百年来苗族的精神积淀的产物, 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是原始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譬如台江施洞刺绣里最常见的是牛龙,在当他们的观念中,龙不同于汉民族的至高无上,是平等亲切的,是集美丽、神奇、能力、财富于一体的象征。当地苗族也把蝴蝶视为自己的祖先,把蝴蝶的形象刺绣在衣服、围裙、童帽上,能引导后人避凶化吉,驱灾去病,带来幸福和安康。

  “贵州民族刺绣文化的组成元素种类较多,内容非常丰富,各有千秋。”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不同的刺绣元素有着不同的布局和美感。绣品都是以硬缎、交织软缎、细腻的棉布等为原料绣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绣品多为美观适用的姑娘嫁妆,主要品种有帐帘、枕套、门帘、围腰、围床、床单、婴儿背带、花鞋等。画底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为基础进行的刺绣工艺,并运用多种针法和多种颜色的丝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的描绘了图案的物象外形和内质特点。桑郎绣品具有构图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生机勃勃,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深受国内国外游客的热爱。

  走出民族刺绣发展困境

  在今年望谟县举办的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上,桑郎的刺绣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瞻。谈及桑郎刺绣文化的传承发展,该县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不无担心地说,桑郎的刺绣绣工全部是妇女,而且都是4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40岁以下的基本不想刺绣,也不愿刺绣。

  “因为刺绣流程较长,绣品销量不大,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缓慢。”望谟县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价值观来看,刺绣很难适合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和审美观念,当地少数民族青年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以刺绣维持生计。

  “贵州民族刺绣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具有传承民族文化、记载民族历史的功能,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省政协委员陈舒对全省民族刺绣作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的冲击,民族刺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难。

  “刺绣艺人的逐渐老化和减少对民族刺绣的发展不利。”陈舒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刺绣技艺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具有刺绣技艺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随着他们年龄的老化,身体的衰退使更好的使用技艺也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的人外出打工,不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刺绣,小孩子大多也不再学习刺绣技艺。

  另外,传统的民族刺绣在和市场、时尚结合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传统的民族刺绣花的刺绣时间较长,图案比较传统,多为花鸟鱼虫色彩鲜艳,在现代生活中不太适合日常穿着,并且较为昂贵,对走入市场受到了一定限制。

  “目前许多传统民族刺绣工艺正面临着失传危险,有些甚至早已失传或绝迹,这是民族族文化损失惨重的表现。”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陈舒通过提案建议:

  ——在贵阳建立贵州省民族刺绣博物馆,整合各地的资源,为民族刺绣的研究、宣传做出顶层设计,拨付专项资金、人员对民族刺绣进行系统化研究和保护,为学者、教授深入研究苗族刺绣提供各种支持,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民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注重收集苗族刺绣资源,并做好整理工作。

  ——政府成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保护民间刺绣艺人。只有加大对民间刺绣艺人的保护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苗族刺绣工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激励民间艺人,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刺绣事业。

  ——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时尚与民族结合的设计人才,传承民族文化和技艺。

  延续民族文化载体的生命力

  2015年5月,省妇联、省旅游协会、贵州妇女手工艺协会等单位,在清镇市“时光贵州”古镇启动“梦圆锦绣艺术·传承民族文化”“锦绣计划”高级设计人才培训项目。

  据了解,“锦绣计划”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现状。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创建妇女手工产业创意、制造、交易基地,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发展模式。“时光贵州”则主力打造民族手工艺传承、民族特色商品展基地。

  “锦绣计划”将以市场为导向,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在启动仪式上,多位民间技艺大师进行民族手工现场演绎,让大家零距离感受到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特色。

  在2015年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妇女特色手工(刺绣)技能大赛现场,108位全省各地层层选拔出的顶级绣娘,同聚一堂,斗技斗艺。

  百余位身着各自民族盛装的绣娘飞舞着针线,织出美轮美奂的锦绣,场面甚是恢弘,规模蔚为壮观。花鸟鱼虫人、天地日月山,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愿望重现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中,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各具特色流光溢彩。

  前来观赛的国内服装行业的设计专家们非常看好贵州刺绣的未来前景,纷纷为贵州锦绣计划点赞,乐意为贵州刺绣走向世界出策出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黔东南州加强了对苗族刺绣的抢救工作,于2012年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刺绣标准》,这两个地方标准的发布,对加快建设黔东南苗族刺绣产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打造黔东南苗族刺绣品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台江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银饰刺绣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及产品展销等费用。实行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明确小额信贷每户银饰刺绣经营户可贷款5万元。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让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重拾传统手工艺制作业。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行相关鼓励性政策,例如评选出杰出刺绣传承人,给予其有相对含金量的名誉称号和相当的物质鼓励,提高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更好的从主观上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