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工作精神”催生发展奇迹
□杨仁海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廉勤务实、善作善成。”这就是凯里工作精神。
春末夏初,笔者走访了凯里市村庄、学校、企业,见证了践行“凯里工作精神”的典型代表。
一个贫困村庄的绿色追求
5月25日,香炉山下,海拔1000米,偏僻的万潮镇炉坪山坡上松林苍翠,空气清新。
春天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田坝一座座白色的钢架棚,照在一片片田间社员抢耕抢种的忙碌身影上。
徐鸿来与四、五十名社员种植蔬菜,整地、施肥、掏厢、播种、育苗……不亦乐乎。
“这发酵后的猪糞效果好,不刺鼻,也不脏手,很轻便。”几位社员感觉不可思议。
他高兴解释说,养殖+种植,猪糞通过干湿分离机加工成了有机肥,至少减少了一笔化肥钱,种出的是绿色食品。
时光回溯到2004年,因徐鸿来发家致富有一手,又具组织管理才能,镇政府干部“三顾茅庐”,让他参与村主任竞选。
由于炉坪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当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过300多元,矮木房,土坯房,人背马驮是这个村的“标签”。
“这样的摊子,几乎没有人愿意接。” 临危受命后的徐鸿来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他决心已定。
上任后,徐鸿来先组织修路,“轰”开了山门。
怎样利用好新修的路,搞好发展。徐鸿来思索了许久,最终在与菜农潘庭军的聊天中,了解到靠芹菜等蔬菜种植的致富路子。
2006年,他挨家逐户发动群众种植白菜、蒜苗、芹菜。
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徐鸿来又自己掏腰包花3万元,买了一辆小型集装箱货车,帮助乡亲们运输蔬菜。
在大家的努力下,蔬菜种植很快成为了炉坪村的支柱产业。2012年,该村争取到了扶贫项目220万元,建立了炉坪蔬菜种植园区,共208亩,40个大棚,承包8户种植,户均纯收入20万元以上。
种好了蔬菜,鼓了腰包,但徐鸿并不满足,他又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做蔬菜精品,走生态发展之路。徐支书用自己的资产抵押,无偿帮助8户养殖户贷款280万元,又通过其他渠道协调贷款240万元,建起了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猪场。
今年1月,养猪场一次性进购猪苗3200头。目前,每头已有100多斤,预计两个月后出栏。
有了猪宝宝,猪粪源源不断,徐鸿来又引进了一种猪粪干湿分离机,让猪粪变废为宝。“这种机械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猪粪发酵,而发酵之后,没有刺鼻性气味,变成了固态,不会再脏手,更重要的是肥力增强了,没有任何污染。”徐鸿来说。
目前,这种经过干湿分离机发酵后产出的猪粪已经在炉坪村蔬菜种植基地全面推广,效果很好。
他说,使用这种农家肥之后,炉坪村的蔬菜没有污染,口感好,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一所破产子校的华丽转身
凯里十中,前身为凯里棉纺厂子弟学校,红砖房,老校舍,曾一度被群众戏称为“袖珍学校”。
2007年,凯里市政府接管了该校。后因面临“拆迁还建”,所以学校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零建设”状态,其他各项工作开展得也很不如意。
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杨光文在回忆时说,2009年,兑现工资,教师平均每月700元,其中,有8名教师还达不到贵州省最低工资标准。
2011年8月,学校新班子上任,凯里市教育局配置300名学生,其中,有150名“集体转学”,形势十分严峻。
新班子经过反复调查,征求意见,形成共识,提出了“吃苦、创新、良心、责任”的办学理念。
学校首先决定从打造校园环境入手,课余时间,校领导带头,组织师生开挖、平整荒坡,建起自信长廊,后又栽植桂花。
以前,学校的跑道是“泥巴版”的,师生在上面开展活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学校多方筹集物资,将跑道更改成了“沥青版”的。另外,还利用校园空地,建成了劳动基地15个,共4亩,现今,这些基地鲜花绽放,成为靓丽的校园景观……
学校还别出心裁建设了桂花苗圃,共3万株,移钵3000株,价值9万元。为此,校长张洪进表示,苗圃卖出了钱,将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学校环境改变了,育人工作也在变。学校85%以上的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因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为此,学校就借助黔东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大型比赛活动,激发了各类学生的热情,逐步恢复了他们的自信。
前年,八(6)班学生曾世杰,随父母务工租住在一间柴棚里,思想情绪波动很大,学习没自信。后来,他参加学校一年两次“民族工艺创作”比赛,其作品首次入展学校自信廊,还荣获了国家级“二等奖”。最终考入了贵州省重点中学凯里一中“卓越班”。
如今,凯里十中华丽转身,不用再担心学生“集体转学”了。学校办学效果凸显,现拥有学生750人,教职工46人。
凯里市连续三年将其评定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集体”。此外,还荣膺“省级校园文化先进集体”、“廉政文化省级示范校”、 “黔东南州教育教学质量先进集体” ……
一家招商民营企业编织上市梦想
在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笔者细细观察到,展台上立放着几根圆柱体的产品,大小、长短不一,体内呈灰黑色,均为“井”字格。
“这是我们公司生产的,‘黄帝牌’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以前,柴油车排气烟雾是黑色,但只要安装这过滤器后,废气经过循环、过滤烟雾就变成白色的了,一点污染都没有。”一位女讲解员迎面指着,笑盈盈地介绍说。
提及黔东南州开展机动车尾气防治试点,推广使用ART型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总经理黄利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13年,凯里市挑选50辆公交车进行试点,社会反响良好。同年,南京市1264辆柴油车“黄标车”升级为“绿标车”。
2014年,山东省整个市场,完成共6938辆柴油动力车排气后处理装置,销售收入2.15亿元。
……
在这成绩的背后,黄利锦依然没有忘记创业的艰辛历程。
8年前,公司只有480.2万元,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建厂,占地面积30亩,年产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168万升。
公司营运后,由于资金链断裂,连续两年亏损,厂子面临倒闭,几百职工即将“跑路”。
在这危急关头,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国家环保政策给了黄利锦的信心。此外,黔东南州、凯里市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扶持。2011年,时任州长的李飞跃坐镇公司,现场办公解决难题。2012年,州委书记李飞跃再次深入公司,亲力亲为,办好实事。
凯里市委、市政府还果断决策,为黄帝公司在港深产业园区规划新的地块,进行扩大产能异地搬迁,动工新建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
如今,公司拥有多项国家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公司研制的重结晶碳化硅载体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对于机动车尾气颗粒物的捕集率在95%以上,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
“我们还成功研制出了排放可以满足国4、和国5标准(欧Ⅳ、欧Ⅴ标准)要求的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黄帝’牌 ART型柴油车主动再生微粒过滤器系统,产品已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认证,进入了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序列。”黄利锦感到骄傲和自豪。
公司在2014年净利润达1200万元的基础上,又于2015年引进了第三轮投资者——北京国投高科投资5000万元(占7%的公司股权),实行股权融资,进一步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完全走出了困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说话间,黄利锦信心满满,他期待着黄帝公司在今年上市,而成为黔东南州第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