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刺梨产业开发成为贵州精准脱贫特色产业
□车涤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省6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已取得较好成效。加快把刺梨产业开发成为“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相结合的又一特色扶贫产业,是发挥贵州地域资源优势、实现部分群众快速精准脱贫的又一路径选择。
一、刺梨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明显
(一)资源禀赋高。刺梨原产于我国贵州、广西、湖北、云南等省(区)的高寒山区,以贵州省的野生刺梨分布最广。由于对野生刺梨资源保护重视不够,我国野生刺梨资源大幅减少。上世纪80年代,国外及国内许多省份相继来我省引种,人工栽培刺梨,但这些刺梨维生素C和SOD含量衰减1/3~2/3。90年代,受刺梨储存中维生素流失等技术问题没有突破、亩产低等因素影响,全国种植面积大幅缩小。而我省基于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市场,在林业、农业科技人员和专家的不懈努力下,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刺梨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刺梨栽培大省。
(二)认知程度高。自古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就有食用刺梨鲜果或将其作为药用的历史。刺梨鲜果、刺梨叶、刺梨根作为贵州民族药列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其药物属性被国家认定。
(三)开发价值高。刺梨被誉为“汲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的珍贵奇果。因其维生素C、维生素P、SOD含量均雄踞世界所有水果之上,素有“三王水果”、“维生素C大王”的美誉。研究证实,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10倍,沙田柚的18倍,甜橙的50倍,红桔的100倍,梨子、苹果的500倍。省内广泛流传着“一个刺梨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三个鸡蛋”的美谈。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刺梨产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高端产品,具有开发价值。
二、开发成为“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大有可为
(一)有产业开发的基础。一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高产刺梨新品种人工种植的成功和退耕还林的大规模实施,我省部分地区刺梨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30万亩左右。二是科研支撑从未间断。多年来我省对刺梨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研究范围遍及资源调查、形态解剖、细胞学、生理学、组织培养、人工栽培技术、果实营养生化、成分分析、刺梨汁保健疗效作用、品种选育、病虫防治、果实的贮藏保鲜、刺梨产品的加工利用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力量相对较强的刺梨资源研发队伍,奠定了产业开发基础。三是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好的产品。经过30多年发展探索,近百家生产加工企业从事鲜果及茎叶、花、渣等产品开发技术不断成熟,一批骨干企业先后开发生产出饮料类、药品类、营养保健类、酒类、原汁等数十个品种,一批产品逐步被市场认可,产品销售网络涉及港台及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随着天然绿色、保健产品的不断升温,产业发展进入上升期。
(二)种植刺梨能够脱贫致富已成共识。刺梨在全省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据1984年野生刺梨资源普查,全省收购量在20万公斤以上的县(市)就有毕节(现七星关区)、大方、纳雍、黔西、织金、金沙、兴义、开阳、息峰、修文、盘县、龙里等县(市)。目前,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和黔南自治州、黔西南自治州等地种植基础较好。近年,龙里县、黔西县、普定县、仁怀市等地相继成立了刺梨产业发展中心或领导小组等机构,对刺梨种植基地进行规划,启动产业化扶贫项目。刺梨鲜果市场价已从过去的不到1元/斤上升到目前的2.5元/斤以上,部分农户靠种植刺梨实现了脱贫,调动起了更多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三)产业发展与“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结合密切。刺梨是多年生丛生小灌木,易栽种,抗旱、耐涝,对肥水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丘陵、山坡、河堤等空闲地均可种植,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一方面可以在退耕的土地上种植刺梨,移民在种植、加工的产业链上获得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就业。同时,由于刺梨是“懒汉作物”,种植成本低,劳动力只是种植玉米的1/5,一亩平均收入7000元左右,既可以发展养蜂业和林下养殖,又可以通过赏花品果带动乡村游,且采收季在学生假期,留守家庭亦能参与。
(四)产业前景较好。目前,刺梨产品开发已涵盖饮料、食品、保健品、医药制品(制剂)、化妆品等领域,产业、产品进入加快发展和市场拓展期。近年来,我省刺梨原汁销售已辐射到省外及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并出现供不应求状况。省内已有企业利用刺梨提取天然高含量VC和SOD刺梨精粉,进入规模化生产,在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原料的同时,以天然维生素C取代化学化合产品,将会直接推动国际维C产业的变革,带动刺梨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三、建议
我省刺梨产业起步早、步伐慢、规模小,目前产业综合产值不到30亿元,与宁夏枸杞产业相比(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2%,产业直接产值超过50亿元),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把刺梨产业开发培育成为新的扶贫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重视,系统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刺梨产业发展,我省下发了“推进刺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14-2020年)”,提出了重点在六盘水、安顺、毕节、黔南自治州等4个产业基础较好的市(州)打造刺梨产业带的具体目标。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所有工作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都要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都要向脱贫攻坚聚合”的新要求,把刺梨产业提升到全省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把产业布局扩大到全省范围,种植目标调高到200万亩以上,加快在全省规划布局、推进实施。
(二)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适度向刺梨产业聚集、倾斜。当前,我省刺梨产业正处于起步期,产业十分弱小,需要国家财政资金加以引导培育,进而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已明确: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建议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适度集中向刺梨产业倾斜,加快把刺梨产业建设成为我省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实现精准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
(三)集中培育引进一批带动面大、品牌影响力强的刺梨加工龙头企业。在现有刺梨产品加工企业中,遴选一批有主打产品、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有一定规模种植基地、已初步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企业,从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融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倾斜等方面重点扶持,并支持其以商招商,重点引进一批长期关注我省刺梨产品、与相关企业已建立起科研和产品销售联系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如马来西亚永伟企业、德国拜耳、巴黎欧莱雅集团、达能集团、华润集团、台塑集团、哇哈哈集团等,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刺梨产业发展链条。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五谷坊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