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政治家办刊的时代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
□陈 政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考察,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坚持政治家办报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勇立时代潮头、展现时代新貌,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坚持政治家办刊的政治方向
讲话明确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同时强调,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加强思想引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是通过思想领导来实现的,体现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牢政治方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落实领导责任,需要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切实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将其作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中之重。
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当今中国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也自然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全面深化改革面临一个个“关口”,也必然处于各种舆论的“风口”。舆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新闻舆论工作越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旗帜高高地举起来。坚持政治家办刊,就要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
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增强看齐意识。任何媒体都要表达立场、传递思想、影响人心,都或多或少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媒体的背景是什么、同党委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是什么,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都不能变。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坚持党管媒体,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下,确保党对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须牢牢坚持正确的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挺起精神脊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这个“大”,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真理,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不会因为媒体格局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而过时。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当今新闻实践,关键是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精神脊梁,必须深深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融入个人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实践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心里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者才能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必须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媒体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体现着鲜明的舆论导向。有人认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应该讲舆论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等则可以“网开一面”。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各种载体、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如果只有主流媒体讲导向,保持“大江大河水清涟”,放任其他媒体“小河支流乱排污”,整个舆论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海晏河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对所有媒体的要求,也是所有媒体应尽的职责。不同媒体可以在主办单位、经营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有不同,但不能在舆论导向上有差别,不能出现“舆论飞地”“舆论特区”。
必须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社会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社会的面貌,反映社会积极向上的本质;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社会积极正面始终是主流,社会的本质是健康向上的。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反映这个主流和本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但没有背离新闻的客观性,而且是新闻舆论工作与社会主流相契合的体现,是在保证新闻事件微观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全貌的宏观真实。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但不能以“点”代“面”,让社会丑恶现象充斥版面、荧屏、网页,更不能把恶性事件和灾难事故当作“狂欢的新闻盛宴”。新闻舆论工作要推动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守好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五个“事关”,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开展和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遵循。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舆论与政权安危密不可分。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都要用好舆论这个武器;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要守好新闻舆论阵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抓住和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动摇。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新闻舆论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通过信息传递影响人,说到底是为了凝聚人心;它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通过价值判断引导人,实质上是为了赢得人心。可以说,舆论是左右人心的关键力量:好的舆论会鼓舞人心、汇聚力量,不好的舆论会涣散人心、瓦解斗志。今天,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共同构成了一个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人人都处于舆论场中,舆论的力量也与日俱增,守好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果做不好新闻舆论工作、守不好新闻舆论阵地,我们在思想上的防线就会崩溃,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做好“人心”这篇大文章。
新闻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的东西就会去占领。这是一条铁律,也是事实。所谓天真,就是思想上糊涂麻痹,不清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不明白新闻舆论对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不知道巩固舆论阵地的艰巨性。天真就会目光短浅,就会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看成简单的“信息传播”、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看不到新闻舆论背后是思想的较量、人心的争夺。坚持政治家办报,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具有战略定力,真正明白守什么“土”,有什么责、负什么责、尽什么责。
“大意失荆州”,这是历史的教训。大意也可能失阵地。所谓大意,就是作风上不严不实,做事情马马虎虎、拖拖拉拉,抓工作敷衍塞责、松松垮垮,把不住关、把不好度。大意就会盲目乐观,就会对新闻舆论工作缺少应有的敬畏,不注意从政治上考量、从全局上衡量,该做的事情不去做,该抓的工作没有抓。“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事实表明,新闻舆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由于大意所致,就发生在“想不到”之时、“没想到”之处。坚持政治家办报,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夙夜在公,永不自满、决不懈怠,把“三严三实”要求落到实处。
守好舆论阵地,不能退缩。所谓退缩,就是态度上软弱,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总想当开明绅士,而不想当思想战士,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不敢亮剑,任由一些错误观点肆虐泛滥、扰乱人心。天真要犯错误,大意要出问题,退缩要败下阵来。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挺不直腰杆,站不稳立场,发不出声音,就是不作为、不称职。坚持政治家办报,需要我们始终做到勇于担当、能征善战,敢于交锋、善于引导,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最大限度地消除杂音噪声,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有的领导干部对新闻舆论工作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对新闻舆论阵地不想守、不愿守、不会守,最终丧失的不只是话语权,更是我们党执政须臾不可丢掉的人心。我们要从这个高度认识新闻舆论工作与党的工作全局的关系,使新闻舆论工作能够汇聚人心、温润人心,进而团结人民、引导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作为新闻战线的“排头兵”,要始终牢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发挥好“领航者”“定盘星”的作用,在深刻变化的媒体格局中守好党的新闻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用好创新方法
如果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喻为与时代同行的列车,创新就是它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提升政治家办刊的能力和水平,关键要看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能力与传播实效。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能否用好创新这个引擎,是对政治眼光、政治智慧的考验。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大势下,坚持创新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政治要求;不仅是业务素养,更是政治素养。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取决于创新力。坚持政治家办刊,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增强传播效果之“的”导引改进创新之“矢”,以改进创新之“矢”射增强传播效果之“的”,在二者相辅相成中更好地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更好地赢得受众、赢得人心。
强化受众意识,增强工作针对性。在信息化的今天,受众日益呈现分众化、差异化态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没有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就无法实现对舆论的精确引导。好的思想、观点、内容,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来表达;一个主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方法,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强化传播意识。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而不是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面对众说纷纭、众声嘈杂的情况,如何提升社会共识度?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面对“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等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如何辨析澄清?“失语就会失权”,不敢于设置议题,就是放弃话语权;不能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就难以担起舆论引导的重任。
强化效果意识。传播学上有个“首发效应”,首发容易定调,先声往往夺人,这说明传播要注重时机与节奏。群众感受不好,再多的报道也是自娱自乐;社会共识不强,再大的声音也是自说自话。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效果意识,把握好时度效,以效果来衡量新闻舆论工作水平,以效果来评价舆论引导能力,以效果意识倒逼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
强化地气意识。记者接地气才有灵气,报道贴近群众才有受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会使“十八般兵器”,“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转作风改文风,多一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在思想内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减法、在传播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维定式上做除法,使新闻报道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