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195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5-04

让苗族“竹王节”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访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作为一年一度的祭祖传统节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竹王节”在全国是唯一的。自2008年以来,该节已举办了九届,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彰显地方特色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化载体。特别是,今年许多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慕名到镇宁参加“竹王节”,更是凸显了该节的魅力。

  一个县级的民族节日何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省内外游客,记者为此专访了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原政协主席、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竹王节’有几点令人想不到:一是原来由民间组织办,现在改由政府主办;二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不仅云南、广西的苗族同胞来了,就连许多外国友人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三是凡参加‘竹王节’的来宾,无不感叹该节的魅力,他们纷纷称赞说:“竹王节”既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的风采……”杨文金兴奋地说。

  杨文金介绍,3月20日(农历二月十二),第九届“竹王节”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猫猫冲竹王节活动场庄重举行。上午,来自黔、桂、滇三省(区)18县(市、区)夜郎竹王后裔代表600余人用庄重的仪式集体祭拜祖先竹王;下午,竹王后裔们用庄重的仪式给祖先夜郎王兴“尤邪”做斋,整个程序均由族人,祭师、巫师组织完成,观众数千人,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活动规模,都比往年大得多。通过参加活动,来宾可以感受到本民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共同的习俗,增进了本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借助竹王节这个平台,不仅是传播了民族文化的“好声音”,而且对传承了竹王文化,守住民族的精神家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同杨文金所说,记者了解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竹王节”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化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是镇宁一带苗族同胞竹王后裔世代生活交往的凝练。

  为何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猫猫冲这偏僻的大山里能吸引省外、国外的上百人摄影师前来参加“竹王节”活动?

  杨文金说,“竹王节”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当然吸引了国内外摄影师的“眼球”。

  在杨文金看来,“竹王节”之所以影响越来越大,开始由镇宁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能有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竹王文化的“根”在镇宁。目前供竹王和认同的夜郎竹王的后裔,分布在黔、桂、滇三省(区)24个县(市、区),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汉族,人口约40万。自2012年以来,每年到农历二月十二这天,黔、桂、滇三省(区)竹王后裔将安排代表前来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猫猫冲古遗址祭拜祖先“竹王”。

  二是弘扬各民族文化。在第九届竹王节上,组委会组织了有苗族、布依族10种乐器、21种服饰,42个代表队,他们均穿戴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裙饰前来参加活动,在竹王节活动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自娱自乐,表演原生态歌舞。如同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柳远超教授在开幕式上说的:“近年来象这样原汁原味的活动很少了,上百位西班牙、美国等国内外摄影师等国外友人慕名来镇宁参加竹王节活动,亲眼目睹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乐器、原生态歌舞等,当然为之倾倒……”

  三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才有生命力。因此,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就能吸引美国、法国、西班牙的摄影师们不邀而来。事实证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连续举办的“竹王节”不仅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还表明夜郎竹王文化开始逐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