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195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29

山清水秀靓湖城

——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走笔

□耀家昌 本报记者 刘启靖

  近日,清镇市在红枫湖大坝溢洪道旁拆除了120多个私搭乱建的临时摊点,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清运拆除垃圾500多吨。这是清镇市全力保护好贵阳市上百万人民大“水缸”的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清镇市以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在实施铁腕治污的同时,高悬法制利剑,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9.12%上升到2015年的45.27%;“两湖”周边27家废水排放企业,全部实现零排放;33家排放废气的企业实现烟(粉)尘达标排放;生态保护法庭共受理各类环境保护案件908件,已审结870件,结案率为95.81%。

  综合治理保护“水缸”

  春光明媚,万象更新。整地,除草,施肥,清除枯枝。红枫湖镇右七村高二组年近五旬的村民齐太珍停下手中的活儿,笑着说:“2006年,政府出钱请挖掘机挖沟栽葡萄,还买来了葡萄秧苗,我家把10亩耕地都栽上了葡萄。2015年的亩产量超过了4500斤。我家的10亩葡萄,收了10多万块钱。后来栽的4亩葡萄,今年挂果,等到卖完葡萄,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多。”

  近年来,清镇市在红枫湖周边种植了葡萄1.2万多亩、茶叶1万多亩,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在红枫湖、百花湖周边建成了生态屏障2万多亩。

  与此同时,清镇市采取多种方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已累计投放了大规格的鲢鳙鱼鱼苗183.5吨和2至3寸长规格的鱼苗720万尾。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有力地保护了“两湖”水资源。投入4.75亿元,完成了红枫湖一级保护区363户的搬迁任务。

  招商引资落户清镇市工业园区的近20家企业,每年利用近400万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作原材料,生产加气混泥土砌块、水泥等优质建材,在变废为宝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了红枫湖、百花湖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

  科学修复生态“疮疤”

  清镇市矿产资源丰富,数十年的开采,留下了大片裸露的废弃矿山。一旦下雨,水土流失严重。从高空俯瞰,裸露废弃矿山,犹如绿色海洋中的一个个“疮疤”,十分醒目,大煞风景。

  如何消灭生态“疮疤”,再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清镇市将植被修复作为一项林业攻坚课题,交给该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国方牵头实施。

  1992年春节前,杨国方在烟灯坡上选择了8亩砾石地,进行植被修复试验。杨国方现场指导,并严格监督。10名工人,每人每天能挖100来个植树坑。3天时间,在8亩地上挖出了2400个植树坑。杨国方带领工人到60多米远的地方,背耕作土来栽树苗,种植针叶和阔叶混交林。3天时间,就栽好了2400株树苗。当年10月,经过验收,2400株树苗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

  8亩地的试验成功了。进入冬季,清镇市全面铺开了烟灯坡500多亩废弃矿山绿化治理工作。100多天,在烟灯坡上栽好了树苗15万多株。

  昔日的“黄土高坡”,如今郁郁葱葱。同时,生长了灌木和杂草等30多种植物。生态环境修复后,野鸡、画眉、喜鹊等野生动物,纷纷前往烟灯坡“安家落户”。

  近年来,清镇市共治理废弃矿山4000多亩,再造了一座座生态绿洲。

  严惩生态违法行为

  贵州天峰公司是一家生产磷铵化肥的企业,工业废渣磷石膏尾矿库,距红枫湖上游的羊昌河直线距离约800米。由于天峰公司没有修建相应的防水、防渗及废水处理设施,磷石膏尾矿库的废渣渗滤液通过地表和地下,排入羊昌河内。

  2007年9月和10月,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分别对天峰公司磷石膏尾矿库渗滤点与羊昌河天峰段地表水进行详细排查与监测。天峰公司磷石膏尾矿库的渣场渗滤液渗入羊昌河后,羊昌河水质总磷和氟化物均超标。

  2007年12月10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作为原告,向清镇市环保法庭提起环境污染损害诉讼,起诉平坝县境内的贵州天峰公司,要求其停止排污侵权。12月27日,清镇市环保法庭开庭审理两湖一库管理局诉天峰公司环境污染侵权案。在法庭上,天峰公司对羊昌河污染的事实没有异议,辩称磷石膏尾矿对羊昌河的污染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企业遵守了有关政策和环境法律、法规,并表示将力争完成各项治理工作。据此,法院依法判令被告立即停止这一磷石膏尾矿库废渣场的使用。

  天峰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立即停止新增磷石膏的排放,并立即治理磷石膏尾矿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治理工作。

  与此同时,清镇市生态保护法庭创新司法实践,引入第三方监督,落实诉前禁令,做好证据保全,有效禁止了环境违法企业和个人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还将司法工作阵地前移,及时遏制具有加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可能性和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行为,对行政执法形成了有效的司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