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4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13

  4月7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贵州汉语方言项目在贵州师范大学启动。这项目旨在保护汉语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工程,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贵州丰富的语言资源,项目计划对全省20余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建立贵州省汉语方言文化数据资料库。

保护地域文化的语言基因

□本报记者 曾 丹

  地域方言亟待保护

  前不久,一则名为《所有贵阳人的记忆》的网帖,整合了数十条贵阳方言儿歌,被不少网友转载。那些80年代极为流行的儿歌,在勾起回忆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产生了遗憾——现在这些方言儿歌没有了。

  “缺牙巴,蒿渣渣,一蒿蒿到外婆家……”在网络上看到这些贵阳方言儿歌,今年40岁的周女士说,这些方言儿歌让自己想起了当年在院坝玩的日子,不过,这份乐趣,只能留在记忆里了。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6岁,当初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只让孩子说普通话,现在,女儿不仅听不懂她们儿时所唱的儿歌,更无法理解父辈们所唱儿歌的乐趣了。

  “现在只会说普通话的小朋友不在少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很多家庭教育是以普通话为主,一来是为了与学校普通话教育衔接,二来是避免因地方口音被其他小朋友“笑话”。

  “我还媒到阿个是毛蜡果勒,我说咋个之么香音哦!”近年来,不时有贵阳网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类似这样的“贵阳话考级试题”,博得大家一笑的同时,也让一些自诩为“老贵阳”的市民连称“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说了”。

  在2011年的贵阳市“两会”上,贵阳市政协委员杨允仙提交了一份《关于编纂贵阳方言专著》的提案,一下子就引发了市民对贵阳话的关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杨允仙告诉记者,近年来,贵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外来经商的、旅游的人员日益增多。外来人员对于贵阳方言的好奇和模仿,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可是,贵阳方言很零碎,时至今日,贵阳的一些老方言和老词汇正在逐渐改变,逐渐流失。另外一方面,有的人对贵阳方言感兴趣,却苦于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来学习。有人曾对贵阳方言做过一些整理工作,但没有持续下来。

  “像广东的粤语,福建一带的闽南语、四川的四川话等,当地都有专门研究方言的机构或者组织,而贵阳方言却几乎没人研究,也没有形成体系,连相关资料文献都少之又少。更让人担心的是,人们对此缺乏保护意识。”杨允仙说,之所以要提议对贵阳方言进行整理,编纂贵阳方言专著,是为了保存“贵阳本地文化”,保护“贵阳人自己的东西”。

  在她看来,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并不矛盾。保护下来的贵阳方言,还可以跟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不久前,她在清镇的时光贵州古镇游玩时,看到有人在出售文化衫,上面就写着“肉嘎嘎”等贵阳方言字样,倍感亲切。像这种将本地文化融入旅游产品的模式,会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土文化多面突围

  前不久,一场名为“筑城腊梅叶来香”民谣演出在贵阳举行。演出的主角名叫尧十三,是我省织金县人。2011年,他以贵州方言演唱的原创歌曲《瞎子》经由网络唱红了南方的大街小巷,使他不仅为民谣爱好者们所熟悉和喜爱,也受到了民谣圈内多位大腕的赞赏,成功跻身国内最受关注的民谣新星。

  本次专场演出,不仅吸引了300多名观众前往欣赏,更有知名音乐人马頔和宋冬野从京赶来助阵,本土音乐人张超、马跃武以及歌手陈泯西也到场助兴。当尧十三唱到方言音乐《瞎子》时,300多人立即齐声合唱,掀起了当晚的演出高潮。

  “方言作品不可替代,将永远存在!”演了五十多年戏的我省著名笑星卜小贵说,这些年,他那自成一派、诙谐幽默的方言小品滋养了好几代贵阳观众,从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肉案风波》到1998年引起全国瞩目的《一封家书》,以及多年来常演不衰的代表作《辣子鸡》等方言小品佳作,都给贵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贵州电视台编播的《开心帮》和《开心杂货铺》,同样用方言赢得广大观众认可。”有业内人称,眼下,活跃于贵州演艺界的不少演员,就是凭借当初那些方言影视剧,成就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2010年4月,由贵阳电视台精心打造的本土方言情景小剧《天天摆故事》与观众见面。由于这些小剧题材简洁,展示的大多是小人物故事和市井众生相,与市民的生活十分贴近,因此,自栏目开办以来,人们的关注热情极高,据该剧目征集剧本线索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他们办公室所接听的热线电话每天都在20个以上。

  谈到剧目制作的初衷,栏目制片人程剑波告诉记者,尽管《天天摆故事》的节目量并不大,但剧组力求通过本土方言来确切地表述本土生活,进而唤起人们对本土方言的热爱和保护。

  “有压力啊”,《天天摆故事》剧目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眼看着省外的方言剧一部又一部地深入到本地市民的心中,作为影视文艺工作者,他们已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语言入侵”的威力。在他看来,贵州的本土文化一样有幽默趣味,且以方言为主的舞台戏剧及曲艺的样式也十分丰富,因此,打造本土方言的剧目不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更有一份捍卫本土文化的责任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1990年的央视元旦晚会上,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东北方言小品《超生游击队》便拉开了全国方言剧大战银屏的序幕,由于方言剧以其清新、幽默的风格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而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观众的认同。时至今日,一些地方的方言影视不仅成了屡试不爽的“收视率助推器”,甚而还衍变成了一些地方的“文化传播者。”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的方言剧却出现“孤掌难鸣”的尴尬境地。据了解,迄今,除了贵阳电视台推出的《天天摆故事》外,贵州尚没真正的方言影视剧。而且,受限于剧目的短小不连续,《天天摆故事》还没有形成自己方言特色的角色品牌,是以至今难与邻近省份的方言影视剧相提并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除了成型的本土方言影视剧难与省外的方言影视剧相匹敌外,就是以贵州方言为影视剧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也是寥寥无几……

  “尽管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方言及其蕴含的地域文化自轻。”贵阳学院原中文系主任刘隆民教授认为,一方地域的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创造,把方言丢了,也就丢弃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贵州方言“备份”传承

  4月7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贵州汉语方言项目在贵州师范大学启动。这项旨在保护汉语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工程,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贵州丰富的语言资源,项目计划对全省20余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建立贵州省汉语方言文化数据资料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是由财政部立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的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可以说,这是拯救面临消失的地方方言的一项国家行动。”有专家指出,这项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文献典藏、采录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具体工作由设于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开展。

  “对各地方普通话的基础数据资料,包括声像资料、文字记写资料、图片资料等进行调研。” 据了解,2015年底,“语保工程”贵州汉语方言项目获教育部、国家语委和国家语保中心批准立项,项目计划对全省20余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建立贵州省汉语方言文化数据资料库,为“语保工程”提供贵州省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有声资源实态数据。如今,我省前期已成功申报了10个调查点,分别是贵阳市、仁怀市、遵义市、思南县、兴义市、都匀市、六枝特区、凯里市、毕节市等,这些调查点均结合市州高校语言专家的建议,计划于今年底完成调查任务,其余调查点将在2017年申报和开展调研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汉语方言外,少数民族语言也是此次调查保护的对象。据介绍,我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1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省常住人口3500余万,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约有700多万人以本民族语言为第一交际语,少数民族语种多、文种多,语言资源十分丰富。开展贵州汉语方言调查,有利于双语和谐环境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专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又是在文化的“培养基”中发育成长的,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密不可分。专家认为,保护语言资源意义深远,可科学有效保护语言文化资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