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独特作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徐 元
2015年11月27至28日,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并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贵州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贵州的脱贫攻坚不仅是贵州省的重要工作,也事关国家“两个百年”目标能否顺利如期实现。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贵州脱贫攻坚任务紧迫、机遇明显
一方面贵州是全国唯一贫困人口数量超过600万的省份,贫困发生率比全国水平高10.8个百分点,全省85.3%的面积、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短短5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中央和各方关注贵州、支持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具备了加快脱贫的基础条件。而且,扶贫开发可以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贵州加快发展有强力的推动作用。脱贫攻坚涉及领域广、项目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普通商业金融又更倾向于成熟的市场领域,因此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对于贵州这样发展基础较弱、财政实力不足、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的地区来说,尤其如此。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独特作用,可以对贵州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持。
开发性金融对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
国开行作为我国中长期投融资和新型城镇化的主力银行,多年来始终恪守“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坚持“以国为家、为国奉献”的开行精神,秉承“担当、创新、稳健、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在支持贵州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有效做法。
一是坚持大额融资推动。累计向贵州贫困地区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升级、水利工程、水电、火电等重大项目发放贷款781亿元,累计承诺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1114亿元,发放贷款496亿元,大力促进贵州重要基础设施加速改善。
二是坚持银政合作。将开行融资融智优势、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和企业管理优势相结合,推动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市带县”、“州带县”融资工作机制,为贫困县市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文教卫、中小微企业等民生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累计发放贷款70亿元。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结合贵州各县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探索形成“开行小额农贷”金融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覆盖19个县,累计发放贷款18.9亿元,惠及11633户农户、161家合作社和128家中小企业,带动超过30万农民走上增收脱贫道路。
四是坚持定点精准扶贫。为务川、正安、道真三县累计授信44亿元,发放贷款39亿元,捐赠扶贫资金1462万元(捐赠资金逐年增加并将持续至2020年),基本形成了“大小项目搭配、中长短期资金配合”的金融服务新格局。
五是坚持教育扶贫。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56.8亿元,帮助47.7万名贵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大学,实现“应贷尽贷”。同时,积极支持校安工程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累计发放贷款20.6亿元。
六是坚持融智服务。将规划编制、人才支持和教育培训相结合,助力贵州科学发展。分行多年来编制及参与编制了《贵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系统性融资规划》,务川、正安和道真《发展顾问咨询报告》,《贵安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关于开发性金融助推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的方案》,《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方案》等支持贵州脱贫攻坚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多次组织专题培训,帮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更好应用金融手段助推发展;先后派出和接收100余名交流干部,促进相互沟通了解。2016年,国开行贵州分行还将根据总行党委统一安排,向除贵阳、贵安新区以外的8个市(州)派驻熟悉开行业务、了解地方情况、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金融服务专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融智支持力度。
国开行总行也一直高度重视支持贵州的扶贫开发事业,并将贵州作为开发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扶贫开发的试点。今年7月23日,郑之杰行长专程来黔与陈敏尔书记(时任省长)进行高层会谈,共同见证贵州省政府与国开行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合作备忘录》。至2020年,国开行将向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领域提供不低于15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为贯彻双方高层共识,10月29日,国开行贵州分行与省扶贫办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扶贫攻坚合作备忘录》,“十三五”期间对全省扶贫攻坚提供融资总量不低于1000亿元。特别是中央扶贫工作会后,国开行总行初步计划未来五年安排扶贫开发融资总量1.5万亿元以上,贵州也将是重点支持的区域之一。
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为探索形成支持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投融资体系,建议把政府信用与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相结合,推动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持续进入、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通过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保险、基金等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扶贫开发领域,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按照中央要求的“省负总责”原则,统筹资源,建立和完善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统一组织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设立脱贫攻坚基金,吸引社保、股权投资基金、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投资参股,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
三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扶贫开发合作办公室,国开行愿意与各级政府共同编制发展规划和系统性融资规划,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将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机构融资融智优势相结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产业,探索形成“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大力支持产业扶贫。
五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配置。
六是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讲话中,专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了指示。建议在规划编制完成后做好配套的融资方案设计,理顺投融资模式和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七是完善干部人才交流工作机制,搭建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人才双向交流的渠道,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用好金融的意识与能力。
八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风险。积极向各金融机构总部及监管机构争取差异化的优惠政策,加强企业和群众的诚信教育,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落实各级政府再担保,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