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一世情
——记集邮泰斗郭润康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集邮一直被我国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肯定。集邮求知,寓教于乐,弘扬集邮文化,大力宣传集邮文化理论和它的社会价值,让广大集邮者和人民群众提高对集邮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我省集邮家郭润康的生活信条。也正因为如此,郭润康受到集邮界有关人士及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普遍爱戴。近日,为我国集邮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郭润康满怀集邮情缘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
为我国集邮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近日,应《中国集邮报》特约,郭润康老人写了篇《百岁感悟》文章。在该文中,郭润康就自己一生为倡导大众化集邮文化理念,乐于奉献,一直抱有一颗感恩和回馈社会的心,与成百上千的集邮爱好者和广大读者分享了他一世集邮情缘。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能在改革开放深入的年代步入百岁高龄,真是欣逢盛世,更觉庆幸。我从14岁开始钟爱邮票,原因是我供职的蚌埠五洲大药房,是一家经营西药的企业,经常收到英、美、德、日、法、菏等国家的药厂寄来宣传品,加上与总公司及各地分店的业务往来,信件较多,见到上面贴的邮票,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引起收集的兴趣,无论是和平时期,烽火年代,甚至在十年浩劫中,从未间断,坚持不懈,成为终身爱好。由于这个机遇,使我踏上邮船,乘风破浪86年矣。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活到百岁,可在悠悠岁月中度过百年光阴。这与我一生职业稳定,生活平实,心情谵泊,不进烟酒,洁身自爱,处世与人为善,遇事听其自然,不求名利,工作兢兢业业,没有豪言壮语,一生平平谈谈,怡然自得。
长寿另一个原因,可能与集邮有关。集邮是一种高雅的嗜好,通过邮票的思想性、史料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在整理欣赏研究中,可以怡情养性,益智增知,丰富文化生活,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在方寸园地中充实人生。集邮快乐,不知老之将至。
我一生集邮,建邮会,办邮刊,出邮书,大力倡导集邮,传播集邮知识,撰写大量邮文,宣传集邮意义。特别是我在1948年提出大众化集邮的理念,目的希望集邮的人越多越好,弘扬集邮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我国集邮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也期望人们通过集邮的熏陶,步入长寿行列。
健康长寿与集邮和看报写作分不开
认识郭润康老人,是在2014年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的年会暨迎春座谈会上。
当时,我和他都荣幸被评为该会的年度先进工作者。当听说他已经快接近百岁高龄时,我很震惊。因为,不管是他行动的步幅,还是他红润的气色,给记者的感觉就像60多岁,想不到他竟然98岁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起郭润康老人来。
集邮,是一种文化,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科学概括和本质体现,是以邮票为主要形式体现出来的,它既反映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集中反映了含各种文化教育功能的精神文明。我国是一个有集邮文化的国家,目前有集邮协会会员330余万人,有1400万集邮爱好者。可以说在集邮界,“郭润康”老人的名字无人不晓。
“思路清晰,谈吐自如,集邮让他长寿,集邮给予他精神滋养,是他的生命养分。”去年的一天,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徐建洲赶到贵阳中医学院宿舍,将一帧上书“集邮泰斗百岁寿星”的字送给郭润康老人后,满怀深情地说。
“郭老之所以耳聪目明,健康长寿,是与他集邮和每天坚持看报写作分不开的。”
集邮界有着非常高的名望
记者了解到,郭老和集邮之间的情缘,要从八十年前说起。
1917年农历二月初二,郭润康出生在江苏丹阳,14岁时郭润康在安徽蚌埠五洲大药房当学徒。这是一家以西药为主的大药房,和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些业务往来。学徒还要负责打扫卫生一类的杂货,郭润康有机会捡到被别人丢弃的信封,信封上来自各个地方的邮票花花绿绿,很是好看,14岁的少年便开始收集这些漂亮的邮票。
“刚开始,根本不知道集邮还有那么多知识,就是出于对爱美的心理开始集邮。”说起和邮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郭润康这么解释道。“只要看到邮票,马上就捡。”
抗日战争期间,不少沿海城市的市民和企业内迁。1939年,跟着所供职的五洲大药房一起,郭润康避难到贵阳。回忆起那次迁移,郭老说,当时除了衣服和行李之外什么都没带,已经有200张邮票的集邮本却跟随着他一起来到了贵阳。
后来,郭润康老人在贵阳安家,贵阳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来贵阳之前,郭润康对集邮只是处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而集邮的知识和相关技巧并没有太多认识。来贵阳认识了不少集邮爱好者后,郭润康知道集邮其实是一门学问,对于集邮方式他也有新的认识。“原来重复的邮票就丢,但是后来才知道重复的也可以留着,可以和其他邮友互通有无。“邮戳,信封,同样也很重要。”
郭润康的女儿郭琪芬说,到贵阳后,除了做好自己西药研究工作之外,工作再怎么忙,自学再怎么难,父亲始终没有放弃过对集邮的热爱。1942年,他和贵阳的集邮爱好者发起成立“金竹邮票会”并担任《金竹邮刊》的主编。与邮友们在一起,不仅让父亲的集邮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家互相交换得来的邮票也让他的收藏越来越多。
“读书、看报、写作。” 郭老说,每天上午,他要给全国各地邮友回信,几十年来从不间断,无论老少邮友,他一视同仁。
郭琪芬说,父亲给邮友的回信,字写得工整,遒劲有力,手一点都不抖。就是因为父亲的这份邮友不分长幼心,才在集邮界有着非常高的名望。
八十年集邮生涯奠定泰斗地位
“集邮让我活得健康,集邮,让我长寿。” 郭老说。
记者采访获悉,郭润康老人一生发表集邮文章无数,影响了一批集邮爱好者推广普及,是这一领域的绝对大师,是民间评选出的全国十大集邮家唯一在世的一位;他生性平易近人,风趣幽默,是良师也是益友,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他爱好学习,95岁还坚持每天伏案工作六小时,对于养生养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郭老说,集邮让人精神有寄托,能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每一张邮票都有一个故事,各地的风土人情、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都在方寸上得到体现。通过集邮还能结交很多朋友,就是有这种心态,让他生活很自然,研究邮事,与全国邮友交流乐此不疲。 “真正爱好集邮的人,心都是纯净的。 ” 郭老说。
记者了解到,郭老于1962年创立贵阳市第一个集邮组织;1966年,向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纪念馆捐献孙中山像邮集两册;1975年,将其全部藏品及邮学资料无偿赠送给邮友;1981年,成立“贵阳集邮研究会” ,编印《贵阳邮刊》;1982年,选任为中华集邮联会和全国集邮联学术常务理事。在集邮的八十年里,郭老参与编著《集邮辞典》,1995年应聘担任《中国集邮大辞典》编委委员及《中国集邮百科全书-集邮文献》分支主编。
八十年的集邮生涯,郭润康一步一步奠定集邮界的泰斗地位。
真正爱好集邮的人,心都是纯净的
“集邮不仅仅是邮品,” 郭老说,“集邮,并非为了名利和社会地位,而是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每天坚持写作,是郭老雷打不动的习惯。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7000多篇文章。 郭老说,他写作不用电脑,一直用笔,用笔能让手脑得到锻炼。
谈到集邮生涯中记忆最深的邮品,郭老说: “是大龙邮票” 。
郭老说,方寸龙为首,大龙邮票是华邮的龙头,龙无头显然不行。他的大龙邮票是友人赠送,而友人所得完全出于偶然。那是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许多华侨避难回国,不少人转道贵州并变卖随身物品。一天,一位姓冯的朋友在逛街时看到一个华侨在地摊上卖邮册,知道他喜好集邮,就将邮册买下送他。邮册全部贴缅甸邮票,但中有大龙、小龙各一套。大龙邮票,是郭老从西邮转集华邮的转折点,之前,郭老都是集外国邮票,得龙票后,从此郭老转集华邮。
记者采访获悉,郭老是民间评选出的全国十大集邮家唯一在世的一位;他生性平易近人,风趣幽默,是良师也是益友,对于养生养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郭老说,集邮让人精神有寄托,能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郭老说,集邮对他人生的意义很重大,每个人必须有一种爱好,来调节自己的生活,集邮让他精神有寄托。郭老认为,集邮,首先能够陶冶情操,增加知识,每一张邮票都有一个故事,风土人情、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还能够通过集邮交友,普通人还能通过集邮来进行储蓄,因此,真正爱好集邮的人,心里有热忱的追求,心都是纯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