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进一步支持我省工业企业发展
——访省政协委员石校瑜
□本报记者 杜 薇
在今年我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石校瑜向大会递交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我省工业企业发展的建议》等两篇提案。
据了解,为推动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两个政策文件。“两个文件对于指导和推进我省工业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总体上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取得了积极效果。”石校瑜告诉记者,“一是有效抵御和减弱了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全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二是在帮助传统重化工产业克服困境的基础上,扩大工业投资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三是实施‘双服务’及‘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企业发展环境获得进一步改善。”
通过对企业开展调查问卷后,石校瑜发现,我省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足,如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规模、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制定支持工业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政策措施、办理土地分宗登记抵押贷款等措施,由于各种原因,现实可操作性较差,贯彻落实效果不好;政策作用范围不宽,工业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对“两个文件”的知晓度不高,获得感不强;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银行普遍惜贷,对周期性行业的贷款明显收紧,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企业产品销售难成为普遍性问题,部分工业企业由于市场萎缩,导致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持续经营面临重大考验;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90%以上企业存在人才短缺问题,研发、技术、营销、管理等高端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升级、质量改进、规模扩张;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进展缓慢,国企实现自身改革改制和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创新不够、进度缓慢;企业奖补资金的着力点不够精准,目前来自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奖补政策存在多头且分散、政策过多偏向微观、重于补企业成本而轻于补资本的状况,工业企业依旧资本构成单一,实力薄弱,融资困难重重。
鉴于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因此,石校瑜建议:对现有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新梳理,重新明确扶持方向,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方面应加大力度,对市场发挥作用的方面应该顺势而为,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重新出台科学系统的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预见性及可操作性,避免政策“碎片化”。
加强各类媒体对工业政策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各地商协会社团组织在政策宣贯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加强对基层政府及部门的辅导和督导;开展政策知晓度测评。
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加大引导企业开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省政府加大与四大国有银行总行的沟通协调;推广“黔微贷”模式,扩大合作银行范围;持续对全省各类担保机构进行风险补偿;持续开展全省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
加大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大对电商企业的支持;发挥各类会展的推销功能;明晰鼓励选用本省产品的具体措施。
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扩大“星光工程”、“银河工程”受惠面;另一方面制定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大对外引进人才的扶持力度。
加大国企改革力度。一是以部分财政补贴转为产业基金模式,主动性地实施省市属国企的股权多元化的部署;二是大力吸引和鼓励社会投资机构参与省内国企改革,改变国企工作“坐等”和“引战”仍以内部控制人为主的状况;三是进一步出台系统的改革政策,在企业管理者任免、控股权、国有资产(股权)流动等方面进行突破。
研究调整奖补政策扶持企业的方式及着力点,通过帮助企业建立资本多元化机制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同时也助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改变奖补政策措施效果逐渐边际化、短期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