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2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2-24

  日前,由黔浙两省文史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在贵阳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主题,对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阳明学的道德主体性与现代价值、阳明学的传承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挖掘阳明学说的当代价值

——黔浙文化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曾 丹

  知行合一的传承创新

  日前,由黔浙两省文史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在贵阳市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40余位省内外阳明学研究专家对阳明学的“知行合一”文化脉络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充分的挖掘,旨在以阳明学说中积极而优秀的思想,结合地方文化建设需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本届黔浙文化合作论坛的专家学者,都是当下全国各地最为活跃的阳明学研究专家,大家就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在贵州师范大学观看原创大型话剧《王阳明》。

  贵州是王阳明开创心学的福地。王阳明37岁被贬至贵州龙场,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38岁主讲于贵阳书院,,开始了“知行合一”的传播之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阳明心学就像一颗珍珠般熠熠生辉。

  与会专家指出,阳明学说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智慧的体现。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他的心学思想,几百年来影响至深。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12年克尽全功,平定内乱;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诸多案例充分说明,阳明学说具深刻的时代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阳明学的当代意义。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认为,贵州与浙江文化合作的重要交集点,是王阳明与阳明学的重要研究地域。阳明学是两省的共同文化资源,推动阳明学研究在当代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贵州有丰富的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是贵州与浙江两省的共同目标。

  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指出,论坛以“知行合一、精诚合作、弘道兴文、开创新局”为指导思想,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联合国际国内历史文化学术界进行交流合作,融通中西,推动阳明学研究迈向新高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贵州省文史馆副馆长靖晓莉表示,阳明学研究中心由浙黔两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国阳明文化园共建,是“浙黔文化合作论坛”的组成部分,在两省党委政府支持、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托黔浙两省及国内学界学术文化资源,策划、实施有关学术研究、文化交流项目,促进阳明学研究、交流和传播。

  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汪建初说,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大心学命题,为大众理解心学乃至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又饱含传统韵味的新视角。

  阳明学说的当代价值

  在第二届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开幕式上,“黔浙文化合作论坛·阳明学研究中心”揭牌。

  据悉,“黔浙文化合作论坛”由贵州省文史馆和浙江省文史馆于2013年联合创办,已在贵阳举办了第一届,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两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

  在本次论坛活动上,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血脉,血脉断了,国家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向上、向前的动力和源泉。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在本次论坛上指出,阳明学说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他认为,阳明心学在它建构之初,即已经显著地具有了某种清晰的实践性特征:“知行合一”不仅是“心即理”在理论上的一种展开形式,而且实际上更是“心即理”作为一种“知”在行动上的实现方式。

  贵州师范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余怀彦教授指出,通过对中国发展之路的解读,结合王阳明克服艰苦复杂的环境创立阳明学,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学,在500年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当前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他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以阳明学为导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已经看出端倪。即从中国实际出发,“唤醒”和发挥广大民众的主体精神。中国与西方的国情不同,中国不仅要建立市场经济,解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而且要逐步缩小差距,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

  “黔浙文化的合作将以论坛的启动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儒学,进而展开其他文化领域的长期合作研究。”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表示,王阳明到贵州后,当时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落后但淳朴的乡民加上他自己身处人生的最低谷,这样的机遇让王阳明悟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可以说是贵州成就了阳明心学。在今天的社会中,良知、知行合一等仍能给人以启迪。阳明心学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一个多元社会的价值体系整体,其核心指向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自尊和文明。顾久认为,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一是重建道德体系,二是解放人的思想。

  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吴光说认为,阳明学是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今天两省合作来共同研究阳明学,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黔浙文化的交流平台

  黔浙两省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往。历史上有王阳明悟道贵州,上世纪抗战期间有浙大西迁,现在两省更是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尤为重要的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出生于浙江、悟道贵州,成为联系两省文化、学术的重要纽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6年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团来贵州采风学习,与贵州文史研究馆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情友好的文化交流,为黔浙文化合作打下了基础。2013年5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应邀来贵州讲学,了解到贵州省和贵阳市对王阳明和阳明学非常重视。2013年10月,他再次应邀来贵州游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贵州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学的重视与热诚。因此,在与贵州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等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座谈中,提出了两馆合作创办两省文化论坛的初步想法,得到了贵州文史研究馆的热情响应和积极支持。回到杭州后,吴光先生向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领导汇报了两省文化合作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同时,吴光先生又向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办公会议汇报了合作动议,也得到积极支持,确定于2014年6月组团来贵州考察学习,正式启动两省文化合作论坛的项目计划。随后,在贵州文史研究馆的策划与协调下,初步制定了两省文化合作的意向性方案。

  2014年6月5日,“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启动仪式暨首场主题演讲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行。省文史馆副馆长靖晓莉介绍说,论坛以阳明学研究为交集点,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贵州、浙江两省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助推两省的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今后,双方将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多民族地域文化、黔浙两地“阳明学”、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以及其他重大学术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现象等领域进行对话、讨论和交流。与此同时还将开展黔浙两省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交流。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重要活动,三年内将举办一次文人雅集与书画巡展活动。

  按计划,2016年,将在杭州举办以“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国性研讨会;2017年将在贵阳市举办以“王阳明研讨”为主题的全国性研讨会。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表示,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将以“知行合一、精诚合作、弘道兴文、开创新局”为宗旨,以阳明学研究为交集点,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浙江、贵州两地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助推两省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