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脱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刘明友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各项基础数据已较为精准,接下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的时候了。如何才能根治“穷病”,举国上下各级政府、各大媒体、各届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各自思路、办法、见解,都在为此作不懈的努力。
扶贫现状及问题
农村人多面广,贫困现状复杂。一是贫困程度深。2014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占全国总数的8.9%,贫困发生率18%。遵义市贫困人口72.98万人,贫困发生率10.8%。凤冈县贫困人口3.61万,贫困发生率18.4%,高于全省四个百分点。二是贫困面广。据前期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几乎覆盖全省农村的所有村组。三是致贫原因多元。因病、因灾、因房、因路、因学、因劳动力等等因素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贫困综合体。
先天地域条件差。贵州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城镇化率为40%左右,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但阻碍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明显,农业产业投入大、收入小,经济效益低。一是土地零散,坡度较大,增大了机械化操作难度,也影响了规模化生产。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机具无法送达生产地,致使农户仍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劳动力成本增加,收入与投入不成正比。
农副土畜产品投入成本高,收益小。以种水稻为例,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亩水稻产量800斤,按现有的市场价格2元/斤,产值为1600元。投入种子、农药、肥料成本200元,投入犁田、插秧、收割等高强度劳动力约8个,按120元/天计(一般为150元/天),共计960元,投入育苗、田间管理、晾晒等低强度劳动力4个,按60元/天计,共计240元。各项投入折合资金共计1400元,亩均纯收入200元。如遇到极端气候,产值会更低,有时甚至入不敷出。
贫困农户内驱动力不足。一是缺谋划,思路不清晰。这种农户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常放马后炮”型。赶不上时令节奏,别人在施肥了他才开始播种,错过了生产的最佳时令季节,导致产量低,收入少;一种是“乱点鸳鸯谱”型。想种啥就种啥,东一榔头西一棒,把良田拿种菜,把稻谷拿喂牛,未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生产无序,得不偿失;另一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型。一天的事两天做,毫无头绪,吊儿郎当,效率低下。二是缺办法,出路单一。在此类贫困户中,绝大多数眼光老盯着喂牛喂羊、种烟种菜,思维定式,凭习惯办事,不能立足实际,捕捉商机,开拓市场。三是缺底气,生产不自信。一方面把因技术不过硬造成的畜禽病死、作物犯病等不得影响归结为“运气不好”,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深入思考,不敢作更多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韧劲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勇气,与成功失之交臂。另一方面,资金有限,基础脆弱,经不起失败,跌到了就爬不起来了。四是缺创新,思想不解放。“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找盐巴钱”的传统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不接受或不敢尝试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增收难。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投入大、成本高,阻碍了基础设施发展进程。据统计,我县截止2014年底,全县原小村公路通达及硬化欠账3250公里,集中连片30户以上通组(寨)公路硬化欠账2226公里,41个贫困村有1753公里通组公路急需硬化,产业路的建设不足四层。阻碍了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同时,一定程度上闭塞了市场信息。
对策建议
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从干部群众的内因入手,“树立荣辱观、立下愚公志”,拿出“敢教日月换青天”的志气,发挥贵州干部和广大群众敢于“爬高山”、“走泥泞路”拼劲、韧劲和吃苦精神,“上下一条心、全省一盘棋”,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
发挥政策的拉动作用。全省上下要紧扣《中国农村扶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发2号文件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好省委省政府“1+10”配套文件,把握机遇,多编项目,向上争取。要层层分解、分行业分解项目任务;同时,要突出项目争取的重点,围绕路、水、电、房、讯、寨“小康六项行动”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抓紧编制脱贫项目,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重点在“扶”上下功夫。建立贫困对象“人人有依靠,户户有着落”的帮扶体系。一是壮大帮扶主体。在继续完善驻村帮扶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力量帮扶。激发“先富者”的社会责任感,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目标。二是细化帮扶措施。一方面,要认真分析贫困对象数据库中各项指标数据,从其居住地分布、土地分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现状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面,以各级干部为主体,发动当地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参与,与所有贫困对象结对,帮助农户制定脱贫计划,指导实施,并建立档案。三是丰富帮扶手段。采取出力、出技、出智及产业帮扶、吸纳帮扶、垫资等多种手段丰富农户致富门路。
探索农副产品价格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补偿机制,刺激群众自觉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一是实行品种补偿。针对一些农产品种类,出台政策,由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采取编制项目或预算专项经费等方式,组建农副土畜产品价格补偿基金,对固定的农副土畜产品实行一定的价格补偿,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实行规模补偿。针对农产品种植规模出台补偿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规模成片的农作物,对集中连片种植200亩以上的经济作物实行梯度补贴,或对个体种植20亩以上的实行梯度补贴。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种植,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对养殖业比照种植模式建立价格补偿机制。
纵深推行农业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群众因灾返贫风险。一是拓宽农业保险业务服务领域。目前,我县仅对茶叶、水稻、烤烟、森林及能繁母猪、农房进行了投保,应进一步拓宽肉牛、家畜、玉米、辣椒等领域的保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保额。现有保险现状处于国家投入的“保基本”的状况,保额低,如一亩茶保险金仅为11元,保额仅为275元,农户自费“保增量”部分几乎为零。三是完善保险推广和服务体系。建立以保险部门牵头,各级政府主导、基层干部参与共同推广的农业保险的社会责任体系。四是在乡镇级探索建立“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安排专人负责,直接服务“三农”,解决农业保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一是探索建立“农副土畜产品储备银行”。由村委会或社会组织牵头,动员群众将有特色或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的农副土畜产品数据存入该行,银行对农户的产品数据通过互联网、农村淘宝等现代信息平台进行网络展示和销售提取佣金。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养在深闺人未识”问题,增加农户收入。二是推进农村电商销售平台搭建工程。鼓励农村有文化、会电脑、有爱心的农村能人发展农村电商,网络销售。三是探索农村客运定期开通运营班线工程。政府加大安全及市场监管,动员社会力量,对已贯通公路的边远山区农村,开通赶场天通客运班线,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内驱动力为目标,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和拓宽致富渠道出发,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协同,规划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利用远程教育、农民夜校、地方职校、群众会等载体对农户开展劳动技能、种养技术、市场信息培训和宣传,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技干部包片指导等手段,实施农技推广。三是政府鼓励社会培育“种养业实训基地”,组织农民到基地打工、实习、参观考察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强种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