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政协:探索垃圾处理模式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村里开始竖起这个垃圾焚烧炉子时,我们很不习惯,觉得倒点垃圾,不仅要走一段路,而且还要爬上炉台倒,太麻烦了。但慢慢地,适应了,现在,不把垃圾倒进焚烧炉里,还觉得不行。村里搞了垃圾统一处理后,村里干净多了……”李秀贵说。
李秀贵今年50多岁,是丹寨县新仁镇甲脚村金竹坪自然寨村民。他告诉记者,凭他的感觉,在农村实行垃圾统一焚烧处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是丹寨县政协为民服务着手进行的工作之一。近年来,该政协为改善农村生活垃圾状况,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净化乡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什么会想到要在农村进行垃圾焚烧处理?
该县政协主席李永胜说:近年来,随着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化工用品特别是以塑料制品为包装的农村生活垃圾也随之迅猛增长,而这些垃圾不易腐烂,污染性高,它不仅侵占地表,污染环境,传播疾病,还污染土壤和水体,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题。
李永胜介绍,农村生活垃圾分散,难以集中收集,照搬县城的处理模式存在成本高,交通条件差等现实困难。就目前各村寨修建的垃圾池,可暂时解决垃圾的收集堆放问题,但垃圾填满后难以清运和及时处理,又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为破解丹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的问题,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县政协对此高度重视,决定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的确,如同李永胜所说,记者了解到,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性高,侵占地表,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污染土壤和水体,不仅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危害,而且困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题。
记者采访得知,为探索一条改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渠道,该政协经过调研后,决定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以县政协主席为组长,分管环境方面的副主席为副组长,机关各委室负责人为成员,人资环委负责人具体办公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了工作的落实;县政协领导和职工亲自参与选点、选材和取土,蹲点参加修建;二是精心设计,精选施工队伍。我们通过考察学习和借鉴周边县市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集思广益,邀请我县曾在80年代多次获得“回风炉”多项生产技术专利的民间手工艺者何其忠老先生对垃圾焚烧炉进行设计,并现场进行施工建设指导。同时,为了使焚烧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又是一道风景线,请了具有外形设计能手的师傅共同设计和建造,建成了造型独特、设计科学合理、燃烧充分的甲脚村金竹坪自然寨垃圾焚烧炉。
记者还了解到,该政协通过选择有关点试验后,农村垃圾处理开始成效显著。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改善了村居环境。自修建垃圾焚烧炉以来,金竹坪自然寨的环境卫生大为改善,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环境的改善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主动按照“整洁庭院”、“优美庭院”标准治理自家庭院,绿化美化了村寨环境,村道整洁干净,呈现出屋漂亮、院整洁、路畅通的崭新景象,“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居住环境正逐步完善。 二是加快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随着村寨环境的日益改善,前来观光学习的各界人士和团体的增多,经济发展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村寨的基础设施滞后,承载能力薄弱的困难,正倒逼发展方式的改变。为此,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入村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硬化村主干道、庭院、修筑排污沟,危房改造等等,大大改变了村寨的基础设施面貌,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三是增强了环境意识。通过建垃圾焚烧炉,村民文明卫生意识逐步增强。过去乱倒垃圾,垃圾“入河、挡路、围房”现象随处可见。现在村民得到实惠后,树立“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不仅自觉初分类垃圾倒入炉内,还举报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共同维护村居环境。
“自甲脚村金竹坪自然寨垃圾焚烧炉建成点火试验成功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里召开现场会进行推荐,广泛宣传,决定在全县各村推广,助推新农村建设步伐!” 李永胜高兴地说。
李永胜告诉记者:目前,丹寨县兴仁镇已在全镇各村动工修建的垃圾焚烧炉已完成17个,从一事一议项目中申报审批的110个也正在修建中。同时,县住建局正在规划丹寨县的乡村垃圾焚烧炉建设,审批后便可实施,待乡村垃圾焚烧炉建设项目在各村寨实施完成后,丹寨县的农村环境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