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艺术馆:丰润一座城市的文化涵养
□本报记者 曾 丹
个性艺术的展示平台
前不久,我省首家以艺术家命名的非营利性艺术馆——向光艺术馆在贵阳正式开馆。开馆当天,艺术馆举办的《原色》精品展让市民们饱览了向光先生的风景、静物、肖像、人体等艺术精品。
向光,1934年生于湖南,1964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来到贵州,至今已五十多年。作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他学风严谨,见解独到,培养并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对贵州的油画教育和油画发展具有开拓性贡献。
向光先生一生追求对本土油画创作的探索,在作品中求气韵讲笔法,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脱离了以写生对象为中心的再现性目的,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创作状态。虽然注重对象的具体特征,但却不为细枝末节的东西所困扰,特别是近十年来完全用画刀作画,大气磅礴,极具视觉表现力。
在今年10月举办的向光艺术创作学术漫谈会上,批评家管郁达先生表示:在油画语言的探索和推进上,向老师艰苦卓绝地在贵阳土地上做了众多贡献,实属难得。同时向老师在整个油画语言的推进上,其颜色、光以及用刀用笔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语系。
据悉,向光艺术馆的创立以收藏和展示向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宗旨,研究、整理和保存艺术精品为主要方向;同时关注、策划、展示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注重中外艺术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并欣赏到真正的艺术品。
“文化的高度是城市最持久动人的魅力所在,艺术馆是凝聚一个城市文化力量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学者指出,判定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不仅要看经济和建筑的现代化,更要看重城市人和民族所创造文化的现代化。
今年9月,贵阳又一家私人艺术空间——Shirley萧艺术空间在箭道街进入公众视野。在艺术馆的开馆仪式上,展出了我省著名艺术家陈红旗《微神》系列作品。
“让更多人能认识和了解像陈红旗一样优秀的本土艺术家及其作品,感受他们创作中饱含的人生思考,感受他们对艺术的坚持。”Shirley萧艺术空间的创立者肖莉女士,在谈及为何要争取陈红旗的《微神》系列作品为艺术空间的开幕展时表示:感知陈红旗老师在《微神》系列的创作精神,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用作品描绘遥远村寨--岜沙的地域文化,其中每一个小题材又有多件,甚至几十件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索,向外界展示不为人所熟知的区域宗教及部落信仰。《微神》系列从某种程度上,是用作品展示、还原和提炼了“岜沙”,这个相对微小的民族在自己的区域土地上,日渐形成的传统生活和精神信仰,而肖莉女士也希望能通过“Shirley萧”这个如同艺术自留地一样的微空间,展示她对生活、对美、也是对艺术的理解和信仰,以此传播并汇聚融入平常生活亲切而微小的美。
“专业而轻松自由的艺术空间形态。”对于Shirley萧艺术空间有别于其他画廊或艺术机构的运营特色,肖莉女士强调艺术的参与感,除了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沙龙活动,这里还将设置轻松有趣的生活美学课程。鼓励大家在欣赏本土优秀艺术家作品之余,拿起画笔试验自己的艺术风格;也会有插花或手工的培训学习,实践用双手制作身边美的小惊喜,目标是希望更多人在Shirley萧艺术空间能建立艺术与生活的默契。
市民文化的交流平台
“近年来,贵阳的个人艺术馆不断出现,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给城市增添了持久动人的文化魅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贵阳已出现了“219文化创意广场”、“六栋空间”、“K11贵阳艺术村城市零件工作室”、“左藏三库”等民间个人艺术馆,它们正以各自的艺术气质和氛围,丰润着贵阳的城市文化涵养。
2008年,贵阳成立了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体的艺术群体空间——六栋空间。在这里,聚集了一群生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艺术家。他们虽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但却从原来单打独斗的个体形式成长为一个群体的形态聚集在一个艺术空间里,并藉此进行内外交流学习、创作探索、实验反思。正是这样一个自然组合的艺术空间群体自我表达,积极推动了贵州当代艺术凝聚与交流。
“在绘画的世界里,我只是一个漂泊者,行走在绵延的都市之中,行走在相识和不相识的人群中,行走在此时彼时紧密相联的维度之中,期待着智慧和悟性的闪现,更期待着感悟与追求完美交融的瞬间呈现。”作为“80后”艺术家,六栋空间画家但超成长在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略显悲壮和沉重的时期,他时常想“从自己纯净的性情中提炼出回味无穷的意境,最大限度上呈现自己的悟性与智慧结合的那种灿烂。”
“像六栋空间画家这样自发创作、自发成立艺术空间、自发举办画展,这种为艺术而绘画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这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使其长期远离当代艺术主流。”有学者指出,在艺术创作少受局限的时下,一个城市的空灵更能让艺术家表现出一种个人的状态,而外界则藉此来感受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休闲、舒适的爽爽贵阳,给六栋空间提供了纯粹的创作环境。正因如此,但任时代流变,六栋空间的艺术家们始终驻守于一方心灵的空间,在当代艺术被商品经济吹得飘摇不定时,在很多艺术家跋涉于艺术名利场时,六栋的艺术家们仍然照常画画、呼吸,对于这个群体而言,艺术存在于血液之中,他们思考并画画,关注当下,不带功利的介入,他们不用迫于生计而急迫的卷进商业浪潮,自足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从容淡然,更多的沉淀与锤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贵阳很有名气的“城市零件工作室”,由贵州青年艺术家董重发起,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20多名艺术家参与的贵州知名当代艺术家团体。他们继承并超越了老一辈贵州艺术家的“原始主义”精神,在“群居”的生活方式中保持着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艺术探索,以更多样的艺术创作为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提供着潮流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可能性。
前段时间,全国奇石玉器根雕古玩博览(贵阳)品鉴会在贵阳“左藏三库”泛艺术区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家企业携1000多件藏品参加。
“‘左藏三库’这个名字的确够生僻。”“左藏三库”的规划设计者杨欣告诉记者,传统的古玩收藏在贵阳近年来有逐步萎缩趋势,而非专业的交易平台又常常被假货充斥,于是,杨欣和合伙人用“左藏”代替传统古玩城,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具体来说,左藏三库泛艺术区不仅仅是各种宝贝的集散地。字画、珠宝、玉器、奇石、民间工艺品……但凡进入到这个区域来的,都是真正值得珍藏的。同样,在这里诞生的创意、设计、画作等,也是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在杨欣看来,当代艺术创意视野中的“左藏三库”,应当成为收藏爱好者、艺术爱好者搜罗宝贝的最好去处。
“这是一个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同步张扬的全新的文化艺术综合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左藏三库”的市场推广文本中,把这里的藏浓缩成了四个词:秘藏(书画)、奢藏(玉石珠宝)、品藏(茶酒)、殝藏(民族艺术珍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贵州古文化、红色文化)。
城市文明的扩散效应
2014年底,贵阳首个艺术生活社区——小车河美术馆正式亮相小车河湿地公园。
“小车河美术馆不同于公立美术馆。”我省原创艺术推广人文心先生告诉记者,小车河美术馆陆续推出的贵州原创艺术推广系列展,更注重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对接;定期举办的创意集市、艺术沙龙、艺术创作体验等活动,侧重于艺术与市民生活的互动。
“艺术本来可以介入社区生活,亲近普通市民。”文心说。根据这一理念,他所负责的本土艺术服务机构“伍艺空间”量身打造了小车河美术馆。今后,“伍艺空间”计划将艺术生活社区“开进”筑城的各个社区。
“把艺术作为生活方式,输入到城市空间的艺术生活社区概念,正在让贵阳的城市空间发生艺术质变,也给市民生活、艺术产业、艺术教育等方面带来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个人艺术馆正在成为拉动市民消费的新亮点。
“贵阳市民与艺术生活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很远,也可以说很近。”文心解释说,说离得远,是因为市内公立艺术空间举办的各类艺术展上,总是冷冷清清的,少见普通市民的身影。贵阳的艺术市场上,卖来卖去的主要还是“宋王孟方”(即贵州著名国画家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方小石),买来买去的还是那么几个藏家。贵阳艺术行业的不景气,使得本土没有一家像样的画廊;说离得近,是基于大众对艺术生活的渴望,随便走进一个家庭,总能看见墙上挂着的字画,博古架上摆着的瓷器、扇面、古玩……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给文心的启示是:市民普遍需要的不是昂贵的、阳春白雪的艺术,而是平价的、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尤其对现代年轻人而言,居住在一个艺术生活气息的空间里,是生活品质的象征。”
基于此,近一两年来,他所负责的“伍艺空间”提出了“艺术超市”概念,力图让原创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市民能够像逛超市一样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挑选艺术品。
“贵阳最年轻且最活跃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是贵阳219文化创意广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19文化创意广场,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219号,从2012年10月18日创立至今,这一贵阳全新的文化艺术展示平台和文化创意孵化地,先后策划、承办了50余场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贵州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贵州的文化产业氛围,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更为贵阳的城市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