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88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22

精准扶贫到户 势在攻坚拔寨

□李月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2015年6月18日召开的部分省区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搞清楚,把家底摸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搞准扶贫对象,一定要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陈敏尔书记提出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要求,根据省委《贵州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黔党办发[2015]20号)要求,我带着省政协机关党组成员和部分处以上干部深入七星关区朱昌镇花厂村、白泥村开展遍访活动,得知两个村还有390户贫困户未脱贫,实现全部有效脱贫,拔掉这两个村的穷根,就必须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就必须在扶贫的体制机制和产业发展上找准突破口,在扶贫的方法措施上寻求精准有效。为此,我又多次到两个村,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研。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省政协办公厅从两个村的贫困实际出发,首先从扶贫的体制机制入手,在两个村分别组建长顺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合作社专门账户,让合作社有钱办事。同时,研究制定了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工作方案,通过引进长顺绿壳蛋鸡养殖,对朱昌镇白泥村、花厂村的近390户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

  朱昌镇党委、政府及白泥村、花厂村村支“两委”对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工作方案高度重视,及时动员和组织贫困户实施了绿壳蛋鸡养殖项目鸡舍建设工程。截止目前,鸡舍建设工程十分顺利,先后建成规模适度、质量过硬的鸡舍近150余个,其中白泥村47个、花厂村近100个,为项目的真正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12月4日,第一批长顺绿壳蛋鸡鸡苗9160羽已经运到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这标志着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办公厅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深入两个村检查督促落实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扶贫开发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

  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在长顺县已经发展多年,许许多多的农户通过养殖绿壳蛋鸡,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成了养殖示范户、致富带头人。我根据自己在地方政府工作几十年的经验,特别是在黔南工作时对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项目的了解进行了归纳,总结出“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的想法,提请机关党组会议研究,在白泥、花厂两个村实施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对两个村的贫困户实施全覆盖。我认为要实施精准扶贫,除了要完善扶贫的体制机制选准产业外,还必须做到“七个到户”,只要做到“七个到户”,精准扶贫到户项目就肯定可以成功,贫困户才能真正有现金收入,见到真金白银。

  一是项目扶持到户。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从贫困村的实际出发,找准扶贫产业项目。具体到白泥村和花厂村就是要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项目。为让基层干部和养殖户认识了解这一项目,我们组织朱昌镇的部分干部、两个村的组干、贫困户代表到长顺县几个养殖场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同时在省政协机关组织开展了深入讨论,白泥村和花厂村的村组干部及贫困户也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投资小、见效快,适合贫困村农户的养殖习惯,市场前景广阔。今年冬天开始养殖,明年开春以后养殖户可以天天卖鸡蛋,天天有钱进。大家的思想认识是统一的。抓产业发展就是要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的志愿,群众愿意做的项目才能做成功。所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要放在项目实施的重要位置来思考安排。村组干部带头养,农民愿意养,农民群众天天有鸡蛋卖,天天有现金收入,哪怕每天收入不多,只要有钱进,群众就高兴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这个产业肯定就能成功。贫困户志愿申请养殖,热情高的,村专业合作社要做到见着申请就帮办,立即申请立即办,坚决做到不过夜。

  二是技术扶持到户。贫困户要真正脱贫,必须要掌握一两门适用新技术,光靠传统农业,农民肯定富不起来。9月1日至2日,省政协办公厅分别在花厂村、白泥村举办了绿壳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班,100余名养殖户参加了培训。长顺县农村工作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长顺县农业园区办副主任、绿壳蛋鸡养殖专家班泽云同志围绕鸡舍建设、经济价值、鸡苗引进、成长周期、饲料配制、疫情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之后,班泽云同志先后三次来到白泥和花厂,对两个村的养殖场地选择、鸡舍建设等进行实地指导。我们还协调长顺县佳敏养殖场的一名技术人员,包吃包住在朱昌一个多星期,指导两个村的鸡舍建设。为了保证项目取得成功,经省政协办公厅牵头,长顺县佳敏养殖场已与白泥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长顺县佳敏养殖场负责提供绿壳蛋鸡养殖的技术指导。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各位养殖户一定要按照长顺县佳敏养殖场的技术规范进行科学养殖,早上是几点放鸡,每100只鸡每天要吃多少斤饲料、多少斤水,怎样防病治病等都要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做,不能为了节省点饲料费用克扣,短斤少两,不能马虎。能吃苦才能成功。按他们提供的配方自己配制饲料,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确保养殖技术规范科学。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养殖,把绿壳鸡蛋发展成为有机绿色食品。

  三是价格扶持到户。价格稳定是绿壳蛋鸡养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养鸡下蛋就是为了卖出去,自己吃不了多少,卖出去才能把钱赚回来,有钱才能养家致富。长顺县的合作企业贵州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白泥村、花厂村的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康原公司以保护价格负责回收产品,其中鸡蛋回收价格为最低1.5元/枚、肉鸡回收最低18元/斤。只要每户贫困户能养殖300羽以上,年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以上。养殖500羽以上,年收入就能达到5万元以上。账是这样算出来的,据专家介绍,每只放养的绿壳蛋鸡一般一年可产蛋120—150个,按最低120枚计算,一只鸡一年产值为180元,出去饲料成本100元,纯利润为80元,还有绿壳蛋鸡养殖一年后作为肉鸡出售,按最低重量3斤计算,可收入54元,每只鸡的综合收入为130元。各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养殖数量,但是,每户养殖的数量不能低于300羽。不成规模,就不成产业,不成产业就赚钱不多,群众就不会上心去做。要把绿壳蛋鸡养殖当做养殖户的主业,养殖户家庭将来就用自己的土地全部种植玉米和黄豆,炒熟做成饲料,全家所有人都来养鸡,每户都要从现在的养殖户发展成“养殖场”。

  四是市场扶持到户。长顺县的合作企业贵州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两个村签订了鸡蛋收购保护价格,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因市场出现波动,价格跌破保护价格1.5元/枚,由专业合作社用省政协机关提供的扶贫基金按保护价格标准对康原公司实行差额补贴,差多少补多少,既不能让养殖户吃亏,也要保证让经营企业有正常的经营性收入,不能因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养殖户的稳定收入,在切实保护养殖户的收入和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让绿壳蛋鸡产业得到健康发展。这是项目能健康发展的关键,否则会出现鸡蛋价高大家争着养,价低无人养或“鸡贱伤农”的局面。养殖户的风险就是价格没有保障造成的。要确保农民每年有稳定的3万元以上现金收入,市场很关键。贫困户承担风险能力不强,我们要保证他们赢,因为他们“赢得起、输不起”。

  五是干部扶持到户。我们经过研究,对两个村的390户贫困户,确定了由省政协机关干部进行结对挂钩帮扶,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协机关厅级干部每人挂钩帮扶5户贫困户、处级干部每人挂钩帮扶4户贫困户、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每人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绿壳蛋鸡养殖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做到两个村的贫困户每户有干部帮,每户都有干部扶。我们创作了《省政协机关精准扶贫到户工程联系卡》悬挂在所有养殖户的鸡舍上,不仅注明了帮扶干部的姓名、职务,同时将帮扶干部的手机号码、办公室电话都公布在联系卡上,方便贫困户联系帮扶干部,同时也方便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养殖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天发放鸡苗的40多户养殖户先后由办公厅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厅级干部帮扶。厅级干部要真扶,让他们明年春天每天家家都有鸡蛋卖,天天都有真金白银、有现金收入。检验这项工作成功的标准,就是看通过扶贫后每户贫困户能实现年现金收入三万元以上。

  六是能人扶持到户。今年挂钩帮扶的两个村第一批100户养殖贫困户,都是我们经过选择的有一定文化技能、有一定经营头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能吃苦耐劳。要把这一批人培养成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明年开始要成为养殖示范户,也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养殖能人带头人。养殖示范户和村组干部,明年开始要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绿壳蛋鸡养殖,每一户示范户要结对帮助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七是资金扶持到户。没有资金投入,没有干货,扶贫到底是一句空话。为了帮助白泥村和花厂村的近4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省政协机关将在3年内投资400万元,专门用于两个村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扶贫要有干货,有钱投入是核心,空嘴讲空话做不成事。对每户贫困养殖户,养殖户的鸡舍和鸡苗投入大概2万元左右,一半由省政协机关负责提供补助,另一半资金由养殖户自行解决。如养殖户经济确实十分困难无法支付另一半养殖投入所需费用,则由养殖户向专业合作社打借条借款,并以鸡蛋和肉鸡折价进行偿还,切实解决贫困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只要贫困户能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起早摸黑的做,每户贫困户每年肯定会有几万元现金收入,而且经济问题上是“零风险,无压力”。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要在七星关区委、政府领导下,寻求区机关各方支持,朱昌镇党委、政府具体抓落实,让两个村两年后的绿壳蛋鸡养殖户都能有300只以上变成家庭养殖场,有3万元以上的纯现金收入。把两个村发展成为绿壳蛋鸡养殖专业村,也能在这两个村的试点示范工作上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来。

  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万事开头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从扶贫的体制机制上入手,再找准产业上下工夫,真正做到七个到户,贵州实现攻坚拔寨、全部脱贫指日可待,到2020年定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作者系省政协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