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金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大有可为、潜力巨大
贵州发力金融精准扶贫
□本报记者 田锦凡
贵州是全国脱贫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处于扶贫攻坚核心区,全省88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50个。
2011年至2014年,尽管贫困人口已从1149万人下降到623万人,共减少526万人,有22个县主动退出贫困县行列。但在未来1800多天里,要使60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贵州“一天都不能耽误、一刻都不能懈怠”。
“攻坚拔寨”的号角已吹响。今年以来,除两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外,有关扶贫开发的会贵州至少开了三次:1月10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新增10县160乡“减贫摘帽”目标;10月18日,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对当前和“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部署;12月7日,全省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及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电视电话会,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啃“硬骨头”,贵州的决心很大。但扶贫要花钱;脱贫,要花更多的钱。
这笔数以千亿计的钱从哪里来?经济基础较差、体量较小、财力较弱的贵州,在决战决胜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中,想出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实施金融精准扶贫。
积极探索之路
10月27日,贵州省扶贫办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政策性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双方拟共建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重点在易地扶贫搬迁等五个方面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12月8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抓紧组建贵州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承接和用好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长期低息贷款,为顺利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提供有力保障。
这只是近期贵州创新融资模式、促进信贷扶贫的两个片段。
早在2010年底,贵州省政府即与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金融性支持贵州省扶贫开发备忘录》;2012年3月,双方又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省扶贫攻坚合作备忘录》,确定“十二五”期间合作额度为300亿元,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新型扶贫融资模式。
随后,贵州省扶贫办、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在武陵山区石阡县启动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扶贫攻坚合作项目。并明确“十二五”期间,后者为贵州贫困地区提供100亿元贷款,支持茶叶、乡村旅游、中药材、精品水果、草地生态畜牧等10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扶贫产业是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及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载体,但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创新扶贫开发融资机制、拓展扶贫金融合作领域、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扶贫金融合作体系,走出一条政银企合作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成为贵州积极探索的方向。
2014年9月,贵州省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制定《贵州省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实施办法》,明确以培养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融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精准扶贫,为扶贫攻坚提供金融支持。
两个月后,世界银行贷款贵州农村发展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85713万元,在武陵山片区的务川、正安、道真、印江、沿河、石阡、德江及乌蒙山片区的纳雍、赫章、威宁实施,涉及63个乡镇238个行政村,惠及群众44.42万人。
今年7月出台的《贵州省金融扶贫实施方案》,提出以创建金融扶贫攻坚示范县为抓手,到2017年底,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新增分支机构及服务网点300个、新设新型金融机构100家;金融助推300个以上贫困乡镇“减贫摘帽”、30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2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金融扶贫不是简单发放贷款和兑现贴息,而是从根本上转换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把金融部门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相关专家表示,“扶贫融资”新模式促使金融资金大规模进入贫困地区,成为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扶贫开发的活水。”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前述全省扶贫开发大会上强调,要抓好财政金融扶贫,更好争取政策支持、扩大融资规模、创新金融服务,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
会议同期出台促进精准扶贫“1+10”配套文件,其中《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增加贫困地区贷款投放、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实施金融扶贫或奖励政策等20条惠举。
农信使命担当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金融业资产为2.38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的88.71%。而根据《贵州省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到2017年底,全省贫困地区将新增贷款30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规模达30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达200亿元。
可见,金融资金参与贵州扶贫开发大有可为、潜力巨大。
其中,“始终活跃在农业最前沿、工作在农村最深处、服务在农民最近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其自身特色及丰富经验,扮演着“地方扶贫攻坚金融主力军”的角色。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农信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近期在官媒刊发多篇署名文章,介绍其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努力及成效:
2003年以来,作为全国首批8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之一,贵州农信社始终坚持“三农”市场定位,发放全省90%以上的农业贷款、96%以上的农户贷款、40%以上的个体私营及小企业贷款、70%以上的妇女创业贷款,有力支持了农户脱贫致富。
2008年,贵州农信社在全国率先实施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工程、实行涉农补贴资金省级代理发放。目前,全省共有营业网点2297个,其中85%在农村;已无偿代理兑付中央和省级安排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等涉农补贴资金400多亿元。
2012年,贵州省扶贫办与贵州农信社合作,确定“十二五”期间后者提供500亿元贷款,重点支持贵州“三片”(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六山”(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乌蒙山)70个县的开发性扶贫。
“打赢‘三农’新常态下扶贫攻坚战,农信社的优势凸显、作用不可替代。”宋锐说。这种底气源于:贵州农信社现有存贷款余额3847亿元、283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2%和20%,是省内资产规模最大、存贷款余额最高的金融机构,可调动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农村扶贫开发。同时,其网点覆盖广泛、从业人员众多。现有从业者2.8万人,占全省银行业员工总数40%,且70%以上工作在农村一线,直接服务贫困农户。
通过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开展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把金融扶贫开发从“机械式”向“问需式”转变、从“大水漫灌”向“多点融合”转变、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贵州农信社创建了精准扶贫与农村信用工程、普惠金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结合”模式。目前,全省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67亿元,累计发放“5个100工程”贷款179亿元、余额573亿元。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不是一句空口号、关键要下硬功夫。贵州农信社作为农民朋友自己的银行,将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更重的使命与担当,有效整合资源,打出‘组合拳’、啃下‘硬骨头’。”宋锐表示。
如何更加精准?
尽管金融机构都动了起来,但因一些地方扶贫开发融资体系不健全、配套制度不完善,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仍受限。
宋锐分析称,农信社在金融扶贫中有4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扶贫资金需求量大,县域资金回流少;二是还款能力无法得到保障,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三是因缺乏成型农业产业带动,扶贫信贷资金用于推动生产、发展的较少;四是金融扶贫财务成本难持续。
日前,在贵州省金融学会主办、贵州农信社协办的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上,围绕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表示,现阶段金融扶贫的难点是解决贫困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贵州应采取培育合格金融需求主体、构建基于本土信息的金融供给机制和促进金融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提升贫困农户金融需求能力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公平性,通过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推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可持续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锡良建议,贵州金融扶贫工作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实施金融精准扶贫要建立高效评估机制,明确县域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被支持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贵州大学教授王秀峰认为,选准有贵州特色、符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业和项目,是持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议金融机构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对贫困地区小特精优项目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资源投资扶贫产业和项目的效益。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余开远认为,引导贵州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是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议金融机构一是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改进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基本生产条件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引导,促进产业化生产方式在农村地区推广。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廷页认为,贵州实施精准扶贫应与生态金融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区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绿色债券、互联网金融、PPP模式产业或项目基金、生态补偿机制及排放权交易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先行先试。
贵州农信社与市州政府联合创建“金融服务站”,派驻金融特派员,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