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8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08

最新评价报告显示,中西部与东部的创新能力仍存巨大鸿沟——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还得靠市场

□杜 芳

  12月6日,201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正式发布。纵观这份榜单,有常态亦有惊喜。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仍名列前茅,紧跟其后的重庆、安徽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重庆,成为唯一跻身榜单前十的中西部省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则褪去往日光芒,创新能力排名持续下降。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对各省份创新能力、创新状况的一次客观反映。专家认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后发地区必须加快创新驱动步伐。

  七八排头兵 难甩“大长尾”

  在今年榜单上,江苏仍稳居榜首,其后依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重庆和安徽,福建取代湖北位居第10。这些省份在实力指标排名榜、效率指标排名榜、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名等多项重要指标上,均排名居前。

  据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介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是第16次发布。16年来,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创新能力强劲且相对稳定。“这几个排头兵,已形成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但不变的“前几名”,总是这七八个,不免让人有些担忧。“16年来,没有一个中西部地区能闯入第一梯队,只有重庆等少数省份在近几年呈现出创新亮点,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增长很慢。”柳卸林说,“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形成巨大鸿沟,七八个排头兵,后面拖起一个大大的长‘尾巴’。”

  专家表示,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靠七八个排头兵可不够,后发地区必须加快创新驱动步伐。但这些地区科技要素薄弱、市场化水平低、创新创业环境较差,需要相当长时间培育才能转型。

  政府少干预 市场多出手

  报告课题组认为,可将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分为两个区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分为低于400亿元、400亿元至1200亿元两大类,政府投入也分为少于100亿元的地区、100亿元至700亿元的地区两大类。

  报告显示,对大部分区域而言,企业投入低于400亿元、政府低于100亿元,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均有限。排名靠前的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则表现出政府市场力量运用均衡的特点,政府投入高于100亿元、企业高于400亿元。浙江成为唯一市场作用高于政府的地区。

  “越是靠政府投资驱动的地区,创新能力越差。如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投资驱动很大,创新能力较弱。”柳卸林说,“对这些地区而言,当前发展阶段需要政府投资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能力;但从未来长远看,创新驱动如何转型很关键。”

  谈及广东创新驱动的实践,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十分感慨:“企业创新动力很足,办了很多孵化器。格力、美的等企业,自己就有创新的压力和需求。对广东而言,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要做的,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工作,不少地方政府强力干预,现在则不一样了。政府更多是营造环境,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比如原来政府支持100万元,确定清单要求企业做这做那;而现在,具体研发由企业全权做主。”柳卸林表示,除善于激发和扶持企业的创新力量,许多创新强省还善于利用外资,以开放促创新。如深圳紧挨香港,江苏、上海也利用各自优势借力外资。

  是否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更好地创新驱动?报告显示,区域人均GDP与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有一定关系:人均GDP越高,创新能力排名也越高,但两者并非线性关系。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虽人均GDP低,但创新能力排名较靠前。

  一份“创”字诀 念法各不同

  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高太山表示,目前区域创新能力基本形成稳定的格局:东部地区排名稳定且领先优势逐渐扩大;中西部地区整体仍偏弱,且呈周期性波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亟须激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创新驱动各有各的绝招。

  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首的江苏,有诸多实力派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特点是创新能力均衡、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广东的创新能力,突出反映在创新开放度高、企业精神强劲,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北京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和人才优势,获得强势的知识创造能力;上海依靠与周边企业创新能力互补实现开放创新。此外,浙江、山东、天津等地虽同为创新驱动,却发展出各自特色。

  柳卸林说,每个地方的创新资源不同,如成都有很好的大学、深圳草根创业发达、江苏制造业技术领先。“依托不同的资源,每个地方的创新驱动有不同模式。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设定好创新战略很重要,不能互相抄袭、要因地制宜。”

  后发的中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创新驱动?柳卸林认为,中西部虽缺乏科技和人才资源,但也能创新驱动。“落后地区可以科技先行,把有限资金投入到产业升级上,注重创新要素的运用,因势利导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照样可以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