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7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1-26

贵州精准扶贫的对策思考

□漆明春

  精准扶贫是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指出: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贵州的精准扶贫工作应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应在思想观念帮扶精准化上下功夫

  应结合贵州贫困群众的思想实际,转变旧观念,传递正能量,增强精、气、神。贵州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部分群众的错误思想观念。一些人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挑战贫困,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些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贵州的同步小康建设,制约了精准扶贫的发展进程。为此,贵州要在思想观念帮扶精准化上下功夫,要挖掘丰富多彩的贵州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创新农村思想教育手段,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农村能人讲小故事明大道理,坚定致富信心,激发内在动力。黔西县甘棠镇选派骨干宣传员组成“精准扶贫讲师团”,开办“夜课堂”,进院坝、到农家,精准宣讲,围绕“三扶、三感”(“三扶”:扶贫困、扶思想,扶方向;“三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主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用致富能手的故事引导贫困户,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提高农民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了精准扶贫的精神动力。

  二是应在教育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是生产力中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贵州省的贫困很大程度在于教育落后,教育精扶贫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应在教育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贫困因为教育的落后而世世代代传递。应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充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议由省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提高乡村教师物质待遇,加大对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加大对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贵州彻底拔掉穷根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应强化贵州职业技术教育,切实加强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跟踪监督。让每一位适龄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坚决杜绝没有专业技能就盲目外出打工现象的发生。应瞄准国家产业调整新趋势和贵州农村支柱产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施“订单”式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融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应整合职业技术院校和国企技校的优质专业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应加强职业教育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应加大对参训人员的资金补贴,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应强化职业精神教育,激发对职业的敬仰和热爱,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融入贵州群众的血液中去,培养有志气、有道德、有技术、有本领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为贵州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能力素质基础。

  三是应在产业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应实施差异化的精准产业扶贫政策,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产业的选择上,充分了解农村的土壤、气候、水利、市场等情况,立足自身特点,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当地的支柱产业。应防止不经过充分调研,不尊重农民意愿,不经过试点就一窝蜂大规模上项目的盲目做法,避免扶贫资源的严重浪费。

  应利用贵州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贵州生态农产品,应把生态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贵州新业态。强化农村市场、就业等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掌握各地岗位信息,为困难群众提供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应强化网络宣传,扩大贵州生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开拓致富门路。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聪明才智;应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大力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应跳出就农村扶贫谈扶贫的狭隘眼界,密切关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引导我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打造贵州劳务经济的升级版;应把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具有投资少,成本小,见效快,风险小,就业门槛低,扶贫效果好的特点,还能为贵州破解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应强化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农村龙头企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推动贵州农村产业化迈上新台阶,为精准扶贫提供牢固的产业支撑。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自然灾害、市场风险都给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巨大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因此需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保险以化解农民面临的巨大风险,保障农村困难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应在基础设施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贵州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有很大改善,但基础依然薄弱,是制约贵州扶贫攻坚的严重短板。没有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贵州产业发展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现代产业,就没有充分的就业,也就没有群众收入增长。扶贫攻坚就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的重大意义。根据对贵州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的问卷调查,68%的乡镇主要领导认为农村交通滞后是导致封闭贫穷的重要原因;65%的乡镇领导认为水利建设滞后制约了贵州的精准扶贫。应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精准扶贫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建设,拓宽农村公路的宽度,提高道路建设质量;应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破解农村工程性缺水的发展难题;应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通讯保障;应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良好条件。

  五是应在金融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目前,困难群众资金匮乏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70%的乡镇主要领导认为资金短缺是影响贵州精准扶贫的重大制约因素。不少困难群众贷款难、贷款贵、资金使用程序繁多,手续复杂。应建立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应通过财政资金贴息、建立政策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贷款担保公司等措施,用小钱撬动大钱,降低困难群众贷款门槛,减轻贷款成本,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众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应扩大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的授信范围,增加信贷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更好资金支持,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应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强化诚实守信思想教育、提升群众的诚信意识,优化农村信用文化生态,为农村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六是应在生态移民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应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区域困难群众搬迁出去,彻底改善发展环境。领导干部应在生态移民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精准把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精准掌握困难群众最迫切、最真实的愿望,精准选择移民搬迁点,精准确定主导产业,精准实施就业培训,精准进行创业指导,促进贵州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提高生态移民搬迁补偿标准,切实解决民生困难;应强化对生态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群众攻坚克难的能动精神,把政府的大力帮扶与群众的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共同突破贵州生态移民攻坚战的顽固堡垒。

  七是应在扶贫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精准化上下功夫

  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精准培养扶贫致富带头人。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目前,贵州农村精壮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老化现象严重,扶贫带头人尤为稀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刻不容缓。应抽调省市县机关的优秀人才,深入农村,充实基层党组织队伍,巩固精准扶贫的组织基础;应高度重视精准培养村支部书记人才。村支部书记不仅对村级党组织建设,而且对精准扶贫发挥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选对和培养好村党支部书记,就能明晰全村的发展思路,把握发展的要害,整合全村力量,摆脱贫困,走上同步小康之路。为此,应精准选拔那些思想素质高,党性修养强,富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勇于开拓,思路宽广,脚踏实地,善于谋划,长于经营的优秀人才到支部书记队伍;应进一步强化各级党校在基层干部培训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培养力度。密切联系农村基层干部实际,精心设置培训专题,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研、现场观摩,提高培训实效,打造一大批思想胸襟宽,致富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村“领头羊”队伍;应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利益诉求,改善基层干部的物质待遇,充分调动农村一线党员干部的扶贫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贵州“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的基层干部保障。

  八是应在社会事业扶贫精准化上下功夫

  应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群众的民生困难。据调查,贵州622万贫困人口中约有200多万属于因病、因伤、因老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对这一部分群众的脱贫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建设来完成。过去贵州农村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建设投入不足,欠账较多,人员短缺,基础薄弱,农村大病报销的比重低,农民无力承担大病带来的沉重负担。常常一场大病、一次安全事故就把一个富裕之家抛入贫困的窘境。贵州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实乡村卫生工作者队伍,提高乡村医疗水平,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应加强农村疾病预防工作,强化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提升健康素质;应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从源头上夯实精准扶贫的健康基础;应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和低保财政保障标准,为农村困难群众筑牢更加坚实的社会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