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4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9-30

为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奠定发展的根基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族音乐艺术璀璨夺目

  “贵州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和谐相处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优美动听、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更是璀璨夺目的瑰宝。”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专家指出,我省各民族音乐不仅类别多,而且各具特色。

  “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在我省的苗族歌乐中体现得最为生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 其中,“飞歌”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布依族器乐是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奇葩。”专家指出,布依族乐器里的铜鼓、唢呐、姊妹箫、牛骨胡、葫芦琴、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可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每一样都能令人如痴如醉。

  “侗族大歌蜚声海外。”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我省侗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曲调各地不尽相同,总的说来,旋律舒畅优美。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有较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曾多次出国表演,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歌词含蓄深情,曲子委婉缠绵,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贵州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了小块多元的特色。”在前不久举办的民族文化发展贵安国际论坛上,围绕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和传承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就贵州的民族文化做了精彩讨论。有专家指出,劳动号子和“溜子乐”是我省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结构,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最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许多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省政协委员张贵华通过对我省民族艺术文化进行多次调研发现,以我省京剧院、花灯剧院、黔剧院、民族歌舞团等几家文艺团体为例,受演出市场和人才基础积淀的影响,目前京剧、黔剧、花灯、民族器乐等专业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偏少等都成为制约贵州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目前看到的往往都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当代艺术文化演出,演唱会、流行音乐剧层出不穷,而我们的这些民族艺术瑰宝似乎被逐渐放进了艺术博物馆作为摆设,有关以京剧艺术、花灯、黔剧、民族交响乐为主题的演出及交流活动少之又少,民族音乐艺术文化俨然已经进入边缘化的境地,这与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驰。”张贵华认为,加强民族艺术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民族艺术文化演出市场的培育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文艺团体和主管部门所关注的民生问题,只有切实找准规划、发展和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贵州民族艺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张贵华看来,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我省高校在对于民族艺术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由原来的规划培养变得失去了主动性,广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社会需求、就业率等都是成了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枷锁。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前生)在省文化厅的大胆尝试下,开创了的艺术办学的先河,当时开办的“京剧班”、“黔剧班”、“花灯班”、“侗族大歌班”等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院团所需民族艺术文化艺术人才。

  “当时办学的实效性到今天还在发挥重要作用,许多毕业的学生如今都是贵州民族艺术文化的顶梁柱和传承人。”张贵华告诉记者,省文联副主席汪信山、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黔剧院院长朱宏、副院长陈林、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石仙莲、贵州省京剧院院长侯丹梅等都是当时开放办学的培养的优秀学子。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长效实施等问题,这些很好的办学模式至今荡然无存,广大地方院团已经达到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以现在贵州黔剧院人才培养为例:黔剧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关于传承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却迟迟未动,据了解,黔剧院已经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班,作为地方剧种,离开本土长途跋涉到北京进行学员培养实际为无奈之举;此例不止一家,贵州省花灯剧院也和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开办花灯班学员培养。

  高校阵地不可或缺

  “贵州高校在对于本土民族艺术文化人才培养中失去了主动权,而远离本身民族文化土壤、很难接地气的戏曲培养模式能否真正做到传承和发扬贵州民族音乐艺术文化都是未知数。”省政协委员张贵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省高雅艺术进校园偶有开展,而关乎本地区民族文化或国粹京剧等艺术文化进校园的艺术活动几乎全无,这就难怪学习本地民族艺术的人才越来越少,正在学习的学生兴趣不浓了,演员没有交流舞台、学生没有学习的展示天地让民族艺术文化大发展步履艰难。

  “在我省高校中,有关西洋乐、歌剧等音乐会相对较多,而民族艺术文化专场、京剧等专场几乎凤麟毛角,从事民族艺术文化工作或研究者往往为了追求更好的、更富裕的生活而主动放弃本专业,我们看到传递给学生的文化自信的信息也是消极、懈怠的。”有专家指出,如果不加强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群体交流和广泛开展艺术文化活动来推动发展,我们的本土民族艺术慢慢就会从现在的陪衬中消失殆尽,我们高校的艺术办学也会在没有办学特色的境地中失去竞争优势而变得随波逐流。

  “一个民族除了语言文字外,最能彰显民族特性的就是本民族的艺术文化特点,同样,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对外展示的除了美景之外,就是丰富多彩的’多彩贵州’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张贵华认为,在贵广高铁开通后,贵州的旅游将会迎来前所未有春天,而旅游的精髓就是文化,而文化的传承者就是人才,只有连续不断的培养传承和弘扬地区文化的艺术人才,我们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才有可能成为长效手段。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走进校园势必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动力,为‘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艺术推广和弘扬带来无限生机。”张贵华认为,民族音乐艺术文化进校园是促进院团艺术交流的最好途径。

  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受文艺团体改企和文化消费市场、现代艺术文化的影响,特性较强的民族音乐艺术越来越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在力求创新、突破的同时,也要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省政协委员张贵华建议,通过常态化走进高校进行艺术展演和文化交流,可以较大限度的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爱岗敬业信念,促进文化自信,达到交流、交融、学习、激励、传承、示范、弘扬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些演出活动与丰富的文艺交流,可以让艺术家们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和对本专业热爱,为民族音乐后续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当前,在我省高校中,从事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老师们都有共识,民族器乐学生越来越少,许多专业水平较好的老师也因“无书可教”而改专业。“张贵华认为,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励正在进行民族器乐、声乐学习的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学习本专业的曙光,坚定从事民族艺术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常态进校园可有效改变我省民族艺术人才资源整合状况。”有专家指出,从事民族艺术文化工作的演员中,大多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而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恰恰是我省广大高校所需要的“双师型”艺术人才,将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演员遴聘为学校兼职教师,既可以拓展演员的艺术价值,也可解决我省部分专业师资紧缺的现状,达到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民族艺术文化展示、教学、传承和教学,为民族音乐后续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弘扬的良好势态,形成我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大合力的良好局面。

  为了实现贵州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张贵华海建议:省政府设立贵州省专项民族文化进校园经费,根据各个院团演出规模和演出形式进行经费划拨,解决因经费不足有可能造成不能长效进行的情况,将民族艺术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政府工作中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民族艺术文化建设奠定强力的物质和经济基础;设立贵州省专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专项培训经费,划拨到我省相关高校民族音乐表演特色专业,聘请“双师型”艺术人才进行教学和传承,解决由本土来培养民族音乐艺术文化人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