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3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9-17

走出一条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调研我省治理石漠化侧记

□本报记者 蒋兴华

  8月25日至27日,针对我省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民革贵州省委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组织6位院士和全国有关专家到黔西南、安顺调研。对我省十多年来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院士、专家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省政府+企业+百姓+特色植物治理石漠化、科技+产业治理石漠化、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石漠化等多种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让“晴隆模式”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八月底的晴隆,按理应该是晴空万里的天气,然而,连日来却是大雨如注。

  8月25日,因为大雨的缘故,院士、专家赴晴隆考察调研的行程比预定的时间晚了近两小时。然而,尽管如此,院士、专家们顾不上吃饭和旅途劳顿,立即赶往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考察。

  调研组人员的组成很全面,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蒋忠诚,又有来自南京、昆明等地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南大学、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等多位专家。

  晴隆县地处我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该县通过组织农户等大力治理石漠化,一是通过在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种植牧草,使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草地覆盖率增加,蓄水保土能力增强,石漠化的演化趋势得到有效遏止;二是通过实施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等措施,改变传统散养方式,既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又提高养殖业效益。

  “这里的草场有多大面积?”

  “晴隆畜牧养殖治理石漠化示范区一年可以出栏多少只羊?有多少农户从中受益?”

  “养殖农户每年养羊大概有多少收入?”

  在晴隆林官箐草场、桃园草场,院士专家们认真听取介绍,不时插话咨询晴隆种草养羊的创新模式、草场目前的种植面积以及羊群的草料供给情况等。

  当听取了有关介绍后,院士专家建议,现阶段的“晴隆模式”已经走向产业化,但需要做好市场定位,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将相关资源、要素有机组合好,走“高端羊”的发展路子。在种草养羊产业化进程中,要以科技为支撑,重组资源、加强系统管理和优化产业布局,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把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晴隆模式”带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政府+企业+百姓+特色植物治理石漠化

  兴仁县是黔西南州石漠化较严重的,在1785.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喀斯特面积1281.8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1.8%。2008年,该县吹响征战的号角,决心综合治理石漠化。

  兴仁县城北石漠化治理五星枇杷示范基地项目,位于城北街道锁寨村,距城区4.5公里,是兴仁县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抓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具体实践地方,主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导、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以石漠化治理为主,推进石漠化治理+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

  记者了解到,该核心区示范基地于2011年10月启动建设,现已建成规范化种植基地1.1万亩。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生态和市场的理念谋划项目,整合扶贫资金、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包装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基地建设,打造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机制;二是推进地权转股权,将农村家庭集体土地、荒山整合,转化为股权入股产业公司。

  “治理石漠化发展种植枇杷树以来,现在我们的枇杷口感好,市场销路很好……以后我们还会结合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旅游观光等产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该县锁寨村五星枇杷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一边实地察看枇杷长势,一边听取介绍。院士专家们认为,兴仁县通过基地建设的实践,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期望以基地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让村民人人参与,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

  记者注意到,前往兴仁、兴义的路途中,天气尽管时阴时雨,但阻挡不了院士专家们认真调研石漠化治理的步伐。

  兴义市则戎乡位于兴义市东南部,国土面积107.11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全乡国土面积的70%以上,而冷洞村更是一个山多林少,石多土少,坡多地少,水土难保,地理环境比较恶劣的乡村。

  近年来,兴义市则戎乡政府围绕“基础强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和“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的发展规划,加大对石漠化治理,在治理石漠化时提出兼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效益的“三赢”理念,对25°以上坡耕地实施金银花、黄竹草、无籽刺梨,变石漠化严重的山腰为钱袋子,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皇竹草种植1000余亩,无籽刺梨种植100余亩,成为治理石漠化示范区。

  在冷洞村金银花基地,院士专家们不顾年纪偏大,爬上山坡,认真察看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在听取了该村负责人的介绍后,院士专家们对兴义市近年来治理石漠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傅伯杰、郭正堂、蒋忠诚等院士专家说,兴义市加强对石漠化治理,使得石漠化扩大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理模式,为进一步做好石漠化治理、推进区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带动群众致富是治理石漠化的成功路

  “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种粮到天边,喝水要看天。”这是安顺市普定县石漠化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该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等防治工程为主导,以农村沼气、“五小”水利、人畜饮水等工程为支撑,通过“防、治、保”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逐步探索出“政府主导、多管齐下、因地制宜、产业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式治理模式,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让贫瘠的石缝里升腾起绿色的希望。

  该县的做法一是促进封山育林和防护林建设,绿化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二是采取大户带动,积极发展石漠化区域特色种植业,增加项目区群众收入。

  如,白岩镇思源农业生态园项目便发展得很好。该项目建设两年多来,原本是一片岩旮旯的项目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园:温室大棚里盛开着各色非洲菊和玫瑰花;热带风情园内,种满了形态各异的老人葵、海藻、国王椰子等热带树种;精品水果区除已经成熟的100多亩桑葚外,还种植有红不软桃、软籽石榴等,目前,有几百人在该园区各部门就业。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院士专家们对思源生态园治理石漠化的成功赞赏有加,认为让家乡发展起来,让园区周边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充分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这就是治理石漠化成功的路子。

  走一条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结合路

  8月27日,建言贵州“十三五”暨“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论坛在贵州饭店隆重举行。会上,省发改委、国土厅、林业厅等部门介绍了我省治理石漠化工作情况。

  在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后,院士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贵州近年来开展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刘丛强、傅伯杰等院士发言说,贵州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治理石漠化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理模式,为推进区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王世杰、周杰等专家指出,贵州的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频繁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是加剧石漠化的主要原因,而黔西南州的“晴隆模式”、普定县的“沙湾模式”等,为区域石漠化治理作出示范,这说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百姓收入能有效提升石漠化治理水平。

  院士、专家们认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的生态脆弱区,石漠化治理在关注短期获益的同时,更需注重长期发展。当前,石漠化治理转入深化治理阶段,贵州要继续巩固治理成果,进一步提高治理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指导,制定完善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治理力度;要把石漠化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为全国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推进作出积极贡献。